編輯丨漆菲 作者丨張竹林
“突然間,我感到害怕。我爲在法亞裔群體可能承受的後果感到害怕。”不久前,當法國剛剛宣布首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案例後,巴黎十九區的華裔副市長、律師王立傑在社交平台推特上打下這行字。
我問王立傑,你是爲亞裔的健康擔憂,還是爲可能出現的歧視擔心?他說:“更爲後者感到擔心,包括他們可能遭遇的象征性暴力、嘲笑,甚至于亞裔商人在生意上或遭遇更大的負面影響,等等。”
法媒發表歧視性文章引發衆怒
幾天之後,王立傑的預言被一一兌現。就像蝴蝶振翅一般,這個遠在九千公裏之遙的病毒源,讓原本藏在深處的種族歧視因子在法國死灰複燃。這場歧視亞裔人群的風暴,最先來自于一份地方性日報。
1月26日,《皮卡爾信使報》(Courrier Picard)——一份發行量48000份、在巴黎以北的埃納省與瓦茲河省發行的地方性日報,將頭版貢獻給了新型冠狀病毒。它那粗體黑字的標題《中國冠狀病毒,黃色警報》顯得刺目,並用了一張亞洲婦女戴口罩的配圖。更讓讀者大開眼界的是,該期的社論名爲:“黃禍?”
法國周刊《觀察者》對其同行使用的詞彙做出解釋:無論是“黃色警報”還是“黃禍”,均爲曆史上針對亞洲社會的種族主義觀念。“黃禍”一詞引用了19世紀末的同名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是爲了提醒人們注意亞洲人統治世界的危險。法國《世界報》旗下的這份周刊指出,“《皮卡爾信使報》所使用的這些詞彙是具有種族歧視性且過時的,在網絡上引發了震驚。”
《皮卡爾信使報》很快做出了一個並不怎麽不真誠的道歉。其編輯部解釋說,那是他們將氣候等級分類標准中使用的顔色嫁接到了頭版標題上。然而,這種缺乏想象力的自圓其說並沒能說服讀者。
國際反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聯盟總幹事接受法媒采訪時評價說,“想一下,如果病毒來自非洲,沒有一家報紙敢以‘非洲恐怖’爲標題。而這家報紙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問題就用了這樣的封面,顯然存在很大問題。”
但在原本對亞裔不懷善意的群體中,媒體的用詞仍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斷擴散,社交平台上,有被采訪者在被問及“你怎麽稱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時,有人回答說:“中國人,難道不對嗎?”一些華裔乃至亞裔很快發現,周邊的暴力正迅速從虛擬空間轉移到現實生活中。
法國韓裔教師Joohee Bourgeon在推特上創建“#我不是病毒”標簽
“他們總把我稱作中國人,一位超市服務員還叫我‘中國夫人’。”Joohee無奈地說。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後,她就變得相當敏感,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咳嗽。“我擔心周邊的人會注意到我。”
據她說,她曾看到一名亞洲女孩在街上被一對夫妻指著,對他們的孩子說,要小心亞洲病毒。“當我看到那些將病毒稱爲‘中國病毒’,將亞裔等同于中國人的言論,我很震驚。這讓我想能不能做點什麽。”
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紛紛用標語牌遮住臉頰,將“#我不是病毒”翻譯成了英文、韓文和日文等多種語言,表達對亞裔的支持。
迄今爲止,法國共確診6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而根據法國衛生部最新通報,從1月30日至今,法國沒有新增確診病例,防控取得了初步的積極效果。
這個時刻,巴黎多名市政高官對亞裔社區明確表達了鼎力支持的態度。巴黎市長伊達爾戈近日多次造訪華裔社區,表明對華裔和亞裔群體的支持。她說,“通過各界民衆的努力,巴黎華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在正充滿活力,讓我們繼續保持團結。”
巴黎十三區區長顧梅亦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他以後會更頻繁地前往亞洲風味餐館吃午餐,並鼓勵大家也一同前往。值得注意的是,顧梅在這則留言後同樣加上了“#我不是病毒”標簽。
截稿之時,France Inter的新聞播報員又一次在“冠狀病毒”前加上了“中國”兩個字。好在更多媒體,開始覺察到這場因病毒産生的對亞裔的社會歧視。《解放報》《世界報》的報道引發了社交平台大量對亞裔的支持聲音。M6電視台尋找亞裔受歧視者的信息在華人圈子裏盛傳。
從西安回來後,正在家中做自我隔離的黃钊認爲,法國社會對亞裔缺少的是理解,但以“仁愛”和“團結”作爲立國價值觀的法國,不至于會因此引發普遍性仇恨。
(作者系法國《國際郵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