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市
有專家指出,隨著手機付款的普及,人們消費時可能更加無法感覺到現金的外流,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消費增加。
前幾天有則簡短的新聞說,華僑銀行和大華銀行的顧客在今年底前,能相互從兩家銀行的提款機免費提款,不限次數。
新聞本身並不起眼,但銀行公關致電詢問,政府目前大力推行無現金交易,這則新聞是否同現時上網大環境在唱反調?
在不久前,我也收到一家起步公司soCASH發出的消息,這家公司正與銀行試運行提供一種服務,可以讓消費者在迷你超市和咖啡店提取現金,同時幫助這些業者吸引更多顧客。
乍看之下,這家公司的做法不正同無現金交易的大趨勢背道而馳嗎?其實,這正反映了本地現金的使用率高,因此吸引起步公司發掘商機。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無現金社會”,2014年首次提出“智慧國”發展願景。不久前,李顯龍總理探討推出四大科技計劃加速實現智慧國願景,其中之一便是發展一套完善的電子付款系統。
其實,本地的無現金交易選擇琳琅滿目。除了早已普及的信用卡和轉賬卡(debit card),過去幾年,各類的電子付款紛紛搶灘本地市場,不僅銀行推出自家的手機付款應用,蘋果、三星、安卓(Android)系統以及電信公司也相繼推出手機付款應用,還有其他第三方軟件開發商也推出電子付款服務——掃描二維碼就能付款。
電子付款選擇多消費者感混淆
不過,咨詢公司KPMG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本地消費者付款中,約六成是現金交易,其次是信用卡付款,占了14%。KPMG指出,電子付款的使用率偏低,是因爲本地缺乏有效的方案,而且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現金和支票。
確實,電子付款的選擇雖多,對消費者來說卻是非常混淆,一些店家的收銀台上擺放了一整排的付款機器,讓人眼花缭亂。
但不是每種付款方式都非常普及,尤其是在小商家消費,連信用卡付款都得達到一定的數額才能接受,就更別提手機付款。對于他們來說,提供多種付款模式無異于多出一筆額外的開支。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公布,政府接下來會推出更簡便的無現金付款系統,也加大力度推廣和鼓勵國人采用新付款方式。
消費者習慣使用現金,一方面也是因爲本地現金付款相當便利,自動提款機覆蓋率非常高。根據政府數據,本地自動提款機的數量過去幾年顯著增加,約九成的政府組屋住戶的500公尺範圍內,都設有一台本地銀行的提款機。與香港相比,我國每公裏的自動提款機覆蓋率高出約38%。
本地一些零售店讓顧客在爲物品付款時,也可同時提取現金。例如,本地三家銀行就與7-11便利商店合作,提供這類服務。星展銀行也和八家大型零售業者,如巨人超市(Giant)、冷藏公司(Cold Storage)和新郵政(Singpost)等提供提款服務。
金融系統完善缺動力轉向電子付款
相較之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域廣闊,金融業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自動提款機要達到高覆蓋率耗資耗時,因此借著手機的普及,直接跳躍式發展到電子付款。
例如,在非洲肯尼亞超過三分之二的成人使用手機付款。在中國,賣菜大媽的菜攤上都提供微信與支付寶的二維碼,更有甚者,連乞丐都開始用二維碼乞討,讓路人無法以沒有現金爲借口。
本地的金融系統完善,使得消費者和商家缺乏動力全面轉向電子付款。
無獨有偶,在科技相當發達的日本,現金依然是人們的首選。根據日本2014年的數據,無現金交易僅占全國零售消費的17%。這背後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人們擔心使用無現金交易會導致開支過高,背上不必要的債務。
其實身邊有一些年輕的朋友,仍然偏愛用現金。他們的理由主要是爲了不過度消費。
一名在理財行業工作的朋友,剛開始工作時曾持有多達19張信用卡,現在已精簡到只有一張轉賬卡,同樣是爲了控制個人開支。
之前訪問過一些身負大筆無抵押債務的消費者,其中不乏因促銷而簽下多張信用卡,加上消費沒有節制,又只償還最低款額,債務逐漸累積,還債的速度趕不上利滾利的速度。
有專家指出,隨著手機付款的普及,人們消費時可能更加無法感覺到現金的外流,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消費增加。
“錢”這個概念,從古時候的銅幣,轉變爲現代社會的紙幣,再逐漸進化成爲無形的數字概念,但基本的理財概念並沒有多大變化。
對于父母來說,他們須教導年幼的孩子如何理解金錢的價值,好好管理零用錢。
我國在大力推動無現金社會的當兒,切莫忘記提醒國人保持審慎理財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