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文不名成學霸
1893年10月,李光前出生于中國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的一戶貧苦農家。8歲時母親離世,兩年後迫于生計,他跟隨父親背井離鄉,下南洋謀生。家中雖不富裕,重視教育的父親還是將李光前送至新加坡一所英印學校讀書。那裏學費低廉,學生都是一些同樣出身的印度孩子。英語的教學環境配上說印度語的同學,李光前慢慢掌握了包括中文在內的三種語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外交困。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影響下,清政府在南京創立了第一所專供華僑讀書的學校——暨南學堂(現暨南大學前身)。1909年,勤奮好學、名列前茅的李光前得到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壽珍的資助回國,邁入了這所中國華僑教育的搖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國內局勢動蕩,李光前的學業也被迫中斷。他返回新加坡後半工半讀,考上了新加坡政府測量局附設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選修了美國一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函授課程,爲他從小立志要當工程師的夢想不斷努力著。
02 事業愛情兩開花
1914年,經友人介紹,通曉中英文的李光前進入了福建籍華僑莊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負責英文文書及部分涉外工作。李光前幹練精明、做事機靈,沒兩年便在衆人之中脫穎而出。
那時,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橡膠事業遇到瓶頸,他試圖打破英國商行壟斷出口局面,急需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員工。通過熟人推薦,李光前被委以重任,跳槽到了陳嘉庚的謙益公司。
陳嘉庚與李光前
自1916年起,李光前在謙益公司踏實奮鬥了11年。在這期間,他接手橡膠業務,打通歐美市場,協助陳嘉庚和胞弟陳敬賢將橡膠事業做到頂峰,這也爲他日後創辦南益公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僅事業成功,深受陳嘉庚賞識的李光前還收獲了一段圓滿的愛情。1920年,27歲的李光前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步入了婚姻殿堂,兩人白頭相並、風雨共度,攜手走過了一生。
李光前與陳愛禮的婚禮
03 金融實業兩不誤
1927年,已有十足經驗的李光前開始籌備自己的事業——南益橡膠公司。他看准時機,在馬來西亞麻坡以低價買下一片膠園,取名“芙蓉園”,以紀念他的家鄉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一年後,政府在芙蓉園附近修建公路,李光前轉手時膠園的價格翻了2-3倍。前後一年的時間,他便淨賺30萬新幣,這筆錢使南益橡膠公司終于在麻坡落地。
可惜好景不長,南益橡膠公司開張3年便趕上全球經濟大蕭條。資本薄弱、經營慘淡,李光前憑借之前累積的強大人脈才得以勉強支撐。1931年,經濟産生複蘇的苗頭,李光前再次果斷出手,一面擴大經營渠道,發展對外貿易;一面開展多種經營,橡膠黃梨(菠蘿)兩手抓。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後,南益的業務已拓展到泰國、印尼等國家,李光前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橡膠、黃梨大王。
還未離開謙益公司時,李光前就已涉足銀行業。1933年,李光前投資並擔任董事的華商銀行,與華僑、和豐兩家華資銀行合並爲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李光前出任副董事主席,1937年被選舉爲董事主席。任職期間,李光前除舊布新,增設民信部,擴大國際版圖,銀行業務日益興隆,分行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緬甸、越南、中國等地。事業版圖一再擴大,李光前也被尊稱爲“華僑銀行之父”。
04 興學育人重教育
雖然大半生的心血都揮灑在南洋,李光前卻也一直挂念著祖國。他始終以“科學救國”爲己任,並通過親身經曆相信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力之大。抗日戰爭之後,李光前決定“興學報國”,他先後在家鄉福建南安創辦了四所國專小學、國光中學、國專幼兒園、國專醫院(今爲泉州市光前醫院)和影劇院。
華僑大學
爲支持家鄉教育事業,李光前多次爲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慷慨解囊,提供經費援助。校舍受戰亂摧毀,他都義不容辭在第一時間彙款組織修複。據華僑大學校史記載,李光前在1961至1963年期間,共捐資140.29萬元人民幣,並爲“陳嘉庚紀念堂”的建立做出貢獻。
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
在新加坡,李光前的“李氏基金”也在教育領域舉足輕重,許多校園裏都能找到以李光前命名的學院或教學樓。南洋理工大學的李光前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李光前商學院,無一不記錄著這位老人對教育事業的奉獻和支持。1962年,李光前被任命爲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
05 結語
1965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光前因爲健康原因回國醫治,周恩來總理得知後親切接見了他和夫人,並爲其安排治療事宜。兩年後,李光前在新加坡逝世,舉國震悼,萬衆同悲,享年74歲。
這位老人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不僅爲後人留下碩果累累的物質財富,他的精神遺産更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