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學生可能十年之後畢業就會立馬失業,因爲未來社會不再需要他們去創造價值,至少不需要所有人。
牛津大學曾有一個研究報告說,10年到20年之間呢,美國47%的工作崗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國這個比例是77%,AI對人造成的競爭壓力,可能有一天泰山壓頂一樣壓過來。
一、不會被淘汰的三類工作
前兩天,去參加一個讀書會的活動,去了一家國際頂尖企業的亞太研發中心去參觀,跟他們一個的一個負責人聊天,我問到未來究竟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工作崗位是不會被AI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他說有三類工作是不會被取代,其余的會有AI進行競爭。
其實,所有工作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只不過有的崗位增強了人的能力,有些需要人更加努力競爭,還有一類就是被淘汰。
第一類是站在人工智能之背後的人,就是那些算法專家,數據專家,他們是站在AI之後的設計師,AI離不開設計者,所以他們不會被取代掉。還有AI産品專家,有了算法和技術,還要打造成産品,才能推向市場,供客戶和用戶使用。
第二類是各行各業20%最頂尖的專家,比如說律師、醫生、老師、畫家、作家等,專業能力已經掌握的足夠精深,他們是沒有辦法被AI所取代掉的。相比較而言一些初級或者中級的律師、老師他們的職位其實會受到。
舉個例子,圖標設計師,一些頂尖設計師作品很有價值,但是一些中級或者初級的設計師,首先,他們沒有掌握那麽精湛的技能技藝,其次他們做簡單設計的效率、做基礎工作的效率還沒有AI快,那麽他們是影響最大的一類。
第三類是了解情感、擁有溫度的人,比如心理咨詢、家庭陪護等。有溫度,需要溝通的很多事情還是必須要需要人來處理。
舉個例子,即使是AI保姆能夠很好地識別出人的視網膜,識別出人的眼球的轉動,但是他很難把人的整個面部表情,綜合起來來判斷分析一個人的情緒,其實,在人和人間的溝通中語言只占了50%,90%是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來傳遞的,那麽它傳遞的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表情信息。我們有句成語叫“喜極而泣”,AI未必看到眼淚時相信主人是因爲喜悅而落下,這個時候給予不恰當的關懷,往往破壞了那種感覺和氣氛。
這也是未來在社會中並不缺不可缺少的一類工作。
二、我們該怎麽辦,學什麽
在活動現場,不止一位家長在看到AI未來成果之後,感歎自己的孩子未來要學什麽知識,學什麽專業,甚至培養什麽能力,才能在跟未來AI的相互合作競爭中,不失去作爲人的競爭優勢。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是一個大熱門,那麽很多中年人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往往會把這個方向當成是一個主要的選擇。但是如果想做好AI方面的開發工作,必須有非常好的數學基礎,甚至還要有非常好的心理學基礎、人文知識才能開發出一些更有溫度的、更貼近人本身需要的這種服務和産品。如果說僅僅覺得AI熱門兒就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投入在裏面兒,並沒有一個非常深厚的積累。那麽在這種學習過程中,AI的學習速度可能比人本身的這個學習速度還要更快。
這是終身教育需要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哪方面的內容是我們學起來比AI要更快,比AI更有深度的,我們學習完之後,更容易有突破,更不容易被複制的,這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當我們從完整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去重新定義教育的時候,我們發現人類要學的東西跟AI學的東西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找出其中的差異,找出我們的優勢,那麽就可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盡可能從這個正確的方向上去幫孩子開發他的潛能,讓他在這個人類才有更多優勢的方向上去完成更多的積累。
這種教育的新思想並不能取代學校教育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的課程知識,因爲那也是個基礎。但是這些新知識,就相當于是金屬中的稀土元素,在與傳統的鋼材混合之後,它會使鋼材有一個非常顯著的性能提升,那麽這是這種新教育的優勢。再舉個例子,我們人體中的微量元素,存量並不是很高,但是一旦缺少這種微量元素,那麽人體機能就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它們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只有把這種新的東西加入到教育中台,才能夠確保人在未來跟AI這種和共存的環境中自己的優勢。
AI不會淘汰的三類工作,有你在從事的嗎?如果沒有,您准備學習什麽新技能,或者讓孩子學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