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國內蔓延,作爲鄰國的日本便第一時間迅速響應。
其中,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支援湖北高校2萬只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標簽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字,更是一夜之間刷屏中國社交網絡,令不少中國網友“瞬間淚目”。而同樣的八個字,也很快傳回日本,成爲互聯網上的熱詞。
日本放送協會(NHK)網站特意解釋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背後的故事。報道稱,當年日本天武天皇之孫長屋贈送給唐代僧人1000件袈裟,上面便繡了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而在日本的社交網絡上,一些日本網友也不約而同用這句話送上對中國的祝福。
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長屋贈送中國大德的上千件袈裟,邊緣都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也是鑒真法師決心東渡日本傳戒的緣由之一。晚唐時,日本僧敬龍從中國回去,韋莊寫詩相贈: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一船明月一帆風”,就是從“風月同天”來的。
一個國度的山川,不可能跑到另一個國度。而天上的風月,則不受此拘限,不同國度的人可以共見。韋莊詩:“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是說,誰能陪法師漂洋過海,到遠在扶桑之東的島國呢?惟有一船明月,一帆清風。正因爲“風月同天”,才不受異域之限。
日本捐湖北
日本捐大連
由此不由得感歎,有些東西他人視若珍寶,我們自己卻鄙夷不屑。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但同樣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傳統文化多年不被重視後帶來的知識空缺。面對他們的‘花式’鼓勵,我們多數人只會一句“加油!”
熱愛是真的,對于傳統文化的美的驚豔是真的,對于千年曆史的自豪是真的;熱愛之余無法找到詞彙訴說,一時驚豔過後便放置于此同樣是真的。
從近年來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一系列綜藝大火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的確受開始到重視。同樣從參賽選手以及節目受衆來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少兒更關注于傳統文化,並真正理解于此。先不論是否是爲了應試教育中的考試,我們首先應思考的是:他懂,既可傳承。
正如人民日報海外版所寫到的一樣:‘事實上,當下的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表現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熱情。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紀錄片、文化類綜藝近三年來的“突然”熱播,大大超出了既往所有理論分析框架的解讀範圍。
對于當代青年迸發出的傳統文化熱情,我們要加倍珍惜和重視。中國廣大青年群體,正在作爲電影、電視、移動互聯網等各類文化産業的消費主體,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源源不斷地登上曆史舞台。橫向對比日本的“低欲望一代”,看看西歐、南歐、北美發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國青年群體作爲文化産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增量意義,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在文化主體進行創新的同時,青年人應關注傳統,弘揚傳統。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華夏文明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