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父母陪伴著一路走過來,但是我們父母又有誰是天生的呢?是受過很好訓練才來做父母的呢?很少吧。年輕的父母有了孩子,但是卻不知道怎麽教,這是一個較爲棘手和迫切的問題。等到孩子長大,發現自己沒有教好,豈不追悔莫及?
我們還是不要把孩子當試驗品,特別是到了現代這個社會,更需要我們懂得一些教育的基本規律,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原理,更能夠把孩子教好,而不是一切憑著感覺,不注重方向設定,沒有一個步驟的安排,一切都是迷迷糊糊,這樣怎麽能把小孩教好呢?
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成長分爲幾個階段,都需要根據階段的變化,不斷調整家長自己心態跟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正所謂到哪座山唱哪首歌,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說孩子小學教育跟大學教育一個樣,中學教育跟幼兒教育一個樣,那就不符合客觀規律,不合時宜,是要不得的。
這裏我們根據心理學教授李玟瑾女士的講授,暫且把教育分爲這樣四個階段,可供大家參考:
0—3歲階段(情感、人性培養期)
這是幼兒階段,是孩子跟大人接觸最爲親密的階段,孩子尚在襁褓之中,與大人特別是媽媽的互動最爲密切。在這個階段,他與媽媽的整個互動就構成了孩子的整個世界,媽媽的氣味、聲音、相貌都在孩子的印象之中。孩子需要吃奶了,就會通過自己哭的方式渴望得到媽媽的回應,孩子哪不舒服了,也會以自己的方式與媽媽互動,這樣就構成了一種交互,孩子從媽媽那裏得到了信任,從而構成了他以後與世界的關系。
爲什麽有的孩子長大以後缺乏安全感?爲什麽有的孩子總是害怕失去,不能夠坦然去接受某些東西?其實就是因爲那個時期,養育人與孩子的互動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孩子整夜哭,但是沒有人來照料,他的一些需要得不到滿足,這就給他以後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揮之不去,等到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會在與同學交往、與他人互動過程中存在某種缺失,怯弱、膽小、憂郁,很難形成一種積極正向的心態,可以說這都跟那個階段的互動方式有關。
在這個階段,父母就需要跟孩子形成一種有效的互動,同孩子建立信任,孩子都會有反應。不要以爲孩子還小,什麽都不懂,他是有感覺的,父母對孩子笑,孩子也會對著父母笑,如果父母一臉不高興,孩子也會有不開心的迹象,這就說明親子關系在這一階段主要就是父母爲主導,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朝著健康正向的方向發展,需要父母注意自己同孩子的一系列用心的陪伴。
3—6歲階段(社會行爲建立的關鍵期)
孩子到了3歲以後,就開始跟孩子培養和建立一些社會行爲和模式了,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具備了獨立行走坐臥的能力,可以有一定的社會行爲,這個階段孩子的一言一行也無不在模仿父母,跟隨父母的方式進行某種程度的調整,也就是我們說的“有樣學樣”。父母對孩子的某一個行爲不高興了,就會給孩子以臉色,孩子感受到了也會調整。孩子也會跟隨你對待長輩的態度來對待你,所以這個時候的三代教育就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雖然現在年輕一代生了小孩以後不願意與父母同住,但是三代教育的實質並不改變,自己對待父母怎樣,自己的孩子也會怎樣對待自己。
當然整個6歲之前主要爲養育,也就是重在養和育,教育還是在6歲之後的事情。在這個階段,父母發揮了最爲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父母怎麽樣,就決定了孩子將來怎麽樣,因爲孩子是學習父母的,父母的一些行爲模式就深刻地影響著孩子,這會給以後的學習、成長、事業、婚姻、下一代都是緊密相連的。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我們孩子在與外界接觸並也接受著外界的反饋,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家教不好”,罵人也說“他媽的”,如果把“他媽的”說完整,就是“他媽媽教不好”、“他媽的教養不好”,可見家庭教養(育)才是基礎,是根本。因此,在社會行爲建立的關鍵期,我們就主要注重孩子基本品行、品德的培養,讓孩子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這也需要我們觀念的不斷灌輸,讓孩子明白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
6—17歲階段(學習習慣)
國內心理學教授李玟瑾女士就提出孩子的學習分爲兩個部分:一個是智力,一個是技能;智力是個性遺傳,是天生的,技能則是後天可以學到的。當家長發現孩子某個方面學習不占優勢的時候,你就需要研究他有沒有其他方面的特長,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常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會對孩子講,“別人能考100分,你爲什麽就考不到?別人英語劍橋過級一下子就過了,你爲什麽不行?”這其中都牽涉到的其實是孩子的一個能力問題,因此我們是需要甄別孩子的個性,找到孩子能力之所長,而不是盲目比較。
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就是幫助孩子學會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學習認知、學習思維和學習行爲上入手,有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不是學習能力不足,而是學習上的思維上不注重很好的養成,才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後果。在學習思維、認知方面如果重複三次,那麽就會形成思維定勢,如果在孩子學習行爲思維上的偏差沒有及時糾正,那麽也就會形成一種不良的習慣,我們也常常看到孩子的行爲上的問題,其實背後是思維上的,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就要在孩子行爲發生之初就制止,不斷糾正,這樣孩子就不會有思維上的定勢,從而根本上糾正,而非表面一下子就改正行爲,但是自己沒有真正從知覺思維上做功課,那也是沒有用的。
18歲以後(修養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然成年,但是在18歲—30歲這個階段,他的具體的一些思維還有待于成熟,這是需要一個逐漸打磨的階段,打磨的是什麽呢?是他的修養。因爲前期工作做好了,那麽家長也才能對孩子這個階段形成心理的影響和一些關鍵性的指導,這個階段需要怎麽與他相處?怎麽給他一些教育上的啓發呢?
在孩子進入大學以後,18—22歲左右,孩子已經是無形中去影響孩子了。在這個階段,他要開始獨立走自己的人生路,需要做好自己的選擇,需要開始對自己的人生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父母要給孩子一個鼓勵,同時要告訴孩子剩下來的路你要自己走了,但是父母也一直會在身後默默支持他。
一方面我們要讓孩子去自己學習如何做人做事,去真正運用自己的這些見識、文化于社會生活之中,實踐出真知,大學階段的孩子都比較理想化,現實卻是實實在在的,要避免的是一切想當然,現實情況是比想象中要複雜得多,這些也都是在磨煉孩子的自我品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讓孩子在這個階段給自己的未來做規劃,可以有時間就多和孩子聊聊人生,可以打聽孩子的思想活動,家長需要知道孩子心裏是怎麽想的,確保孩子在這個階段不出大亂子,包括戀愛、婚姻、事業、人際、學業這些都可以談,多溝通、多交流、多引導,家長才不愧爲家長。
總之,教育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和過程,它涉及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從一個家庭走出來的一個成員,他代表的是整個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空間,也是影響最爲深遠的。每一對父母在教養孩子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冷靜分析,多跟孩子交流、多陪伴,一定會幫孩子渡過一個個難關。這孩子教育的4個階段,只要我們把握好,孩子一生所遇之阻力想必都能夠迎刃而解,順風順水的人生也更爲可期,雖然客觀環境決定不了,但是順風順水的心境卻要培養孩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