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到哈薩克斯坦,找到了營盤村所在地。他在書中了解到,東幹人喜愛耕作,所以他找到附近的一塊菜地,決定碰碰運氣。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就發現了一個正在耕作的老農。老農也很快發現了這個衣著“悉如外人”的教授,便問他從哪裏來。老農一口醇正的陝西話讓王國傑大爲震驚,他用陝西話興奮地回應著。老農聽到對方竟也會說陝西話,感到十分驚奇,不過他很快明白,教授來自中國。
老農將王教授帶回家中,“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款待。王國傑驚訝的發現這裏的飲食生活習慣與陝西回民幾乎一模一樣。雖然他們都以不會寫漢字,但說的都是質樸的陝西方言。家中年邁的長輩聽聞眼前這個人來自中國,開口便問:“大清還在嗎?左季高還在嗎(左宗棠字季高)?”
王國傑大爲震驚,他沒想到一百多年過去,村子裏的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清朝。“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歎惋。”如桃花源記的漁人一般,王教授爲村民們詳細解答,他們這才知道,大清早已滅亡,中國已經獨立發展。
前因後果
爲何經過一百多年的曆史變遷,村裏的習俗保存的如此完好?發現了這個“桃花源”後,王教授決定進一步探究東幹人的奧秘。他聯合蘇聯教授,一起調查研究,發現這種“陝西村”不只一個,他們分布在蘇俄各地。幸運的是,王國傑發現的這一個恰好是中國習俗保存得最爲完好的一個。關于他們爲何聚居于此,這得從一百多年前說起。
還有部分分布在其他地區的“陝西村”是由當年俄國將侵占的伊犁歸還後,部分回民覺得待在伊犁不安全,所以向北遷徙,定居在俄羅斯周邊各國(原蘇聯地區)。但是由于所在地的地形影響,他們與外界交流較爲頻繁,所以生活習俗融合了當地的特色。但是語言方面還是較大程度的保留了陝西的特色。
被世人知曉
爲了進一步研究東幹族的發展情況,從那以後的王國傑教授又陸續走訪了其他地區的“陝西村”。回國後,他將走訪調查的所見所聞,整理彙編,寫成了《東幹族形成發展史》,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知道他們的存在。
“陝西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有很多中國遊客選擇前往村子,親自感受遠在異國的中國氣息。其中便有很多陝西遊客,他們想看看自己的“老鄉”在那裏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
村子的發展也越來越好,村裏的人們也非常歡迎中國遊客前往,他們的到來讓村民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忘記,歸屬感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