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搶到菜了嗎?
半夜鬧鈴、一菜難求、訂單超時……對于千千萬萬的家庭來說,這個特殊階段每一天的“蔬菜保衛戰”都是一場硬仗。
面對突如其來的“到家盛宴”,昔日苟延殘喘的生鮮電商猶如久旱逢甘霖。
從“寵兒”到“棄子”,生鮮電商曾經曆數次風口起伏。此次流量爆發是行業的階段性紅利還是扭虧爲盈的拐點?這波“免費獲客”所帶來的市場教育與用戶習慣沉澱又是否使生鮮電商重新贏得“寵兒”的光輝?
日活猛增
此次“買菜”風潮下,生鮮電商平台銷量紛紛創下曆史新高。
投中網了解到,春節期間,京東生鮮全平台銷售額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470%;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節前單量的2-3倍;多點Dmall到店到家全渠道單量同比2019年同期增長89%,整體銷售額達到42億元,同比增長132%;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平台實收交易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321%;大年三十,叮咚買菜的訂單量同比上月增長超300%。
“這次疫情期間,種種極端條件讓用戶充分感知到了生鮮零售企業所提供的價值——做讓用戶放心的‘菜籃子’,讓人們可以每天都吃得到平價的新鮮菜。”高榕資本董事總經理韓銳向投中網表示。
短期內,大批新用戶得以催生,“免費獲客”成爲了擺在各生鮮電商平台面前的最大福利。
“我以前會定期逛超市,沒有在線買菜的習慣,也沒有在任何一個平台進行注冊。這次疫情爆發,我不僅注冊了四五個平台,還買了兩家的月度會員。”家住在北京市朝陽區的孟梓馨告訴投中網,“而且很多逛菜市場的老年人也轉變了觀念,讓自己的兒女幫忙在網上下單,送菜到小區門口。”
孟梓馨等用戶帶動的平台日活,一向被視爲衡量生鮮電商用戶粘性的重要指標。
“如果平時平台要突破這樣的單量,要“砸”很多錢,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現在來說,各家基本上都自然産生了這樣大的增量。此外,消費者的習慣也進一步沉澱了。“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對投中網表示。
然而,“疫情過去之後,平台數據肯定會下調回來。不過這一波還是教育了消費者,所以,這對平台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翁怡諾同時提到。
流量洪峰下的突擊大考
“訂單需求量劇增,配送運力一度不足。”多點Dmall對投中網直言,“在春節加疫情這種極端情況下,訂單漲、人工緊,對多點Dmall這類提供零售數字化系統的平台來說,是一大考驗,包括對商品品類的管控、甄選,對門店生産到家訂單的調節等。”
事實上,在這場“菜籃子”攻堅戰中,幾乎所有電商平台都面臨著商品供應鏈的挑戰。
“前天淩晨,我在網上搶了200多元的菜品,裏面還有早飯的食材。可平台承諾上午9點前就能送達的貨物,10點半還沒送到。”孟梓馨告訴投中網。
無奈之下,電話催單。“訂單太多了,配送可能延遲,但確保當日送達,請再耐心等候一下。”商家致歉誠懇。
同孟梓馨一樣,線上用戶普遍感受到,這個期間各大在線買菜平台的菜品供應與配送速度,均無法保證。
“當下特殊時期,水果蔬菜産地端人員不足,同時許多地區出現了封村和封路的情況,帶來了運輸與物流的困難。”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在近日媒體溝通會上透露。
爲此,一些配送平台也積極調整了方案,並制定與實施了一系列保供應、保配送的措施。
比如,爲解決配送運力缺乏的問題,多點Dmall制定了到店、到家和到店自提並重的銷售模式;餓了麽聯合優鮮菜場、菜文基等生鮮商戶,通過6萬家門店實現蔬菜水果與肉禽水産等線上一站式的購買與送貨上門;京東到家啓動了“到家新鮮菜場”項目,與沃爾瑪、永輝等平台商家與社區生鮮連鎖店保證線上生鮮品的線上供應……
“這場疫情應該說是一個教訓,零售業或多或少可能都能看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多點Dmall對投中網表示。
生死供應鏈
“起是靠流量,生死供應鏈。”翁怡諾總結稱,對于生鮮電商平台來說,永遠不要指望消費者有絕對的消費習慣與品牌認知,總是被不斷分流的。因此,生鮮電商的市場角逐最終實際上是靠供應鏈深化下的商品競爭,而非價格優勢。
“生鮮整個供應鏈條非常複雜,天氣、供給、人力、物流等環節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因素,需要企業能夠通過強大的運營能力去保證供給的確定性。過程中,執行力、組織力缺一不可。特殊時期,這些能力尤爲關鍵。”韓銳提到。
在供應鏈突破方面,韓銳相信,生鮮電商的前置倉模式是大勢之一,真正爲用戶創造了價值。
“如果將可以無限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優解稱爲‘機器貓模型’——即每個消費者隨身都有一只機器貓、要什麽有什麽,那麽今天在全球範圍內最接近‘機器貓模型’的商業模式就是前置倉。”韓銳對投中網解釋稱,“而且,隨著消費者複購的提升與密度的增大,前置倉模式越往後走效率越高,從而使平台獲得指數級的增長空間。”
但是,生鮮投資人胡興峰告訴投中網,前置倉模式可能成功的前提需要確定三種不確定性。
“第一種不確定性是,規模效應之後成本能不能降下來?第二個不確定性是,平台停止補貼之後用戶還能不能買賬?第三個不確定性是,未來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錢買速度?”胡興峰表示。
與此同時,一個現實問題是,近階段疫情實現的“增量”是否可以保證日後的“複購”?
“相較于單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能否實現用戶留存,抛開留存去談增長沒有意義。”韓銳對投中網表示,“此次疫情,確實倒逼了全民級的線上業務集中體驗,提供了不可逆的體驗,加速了用戶習慣固化與泛化的進程。疫情結束之後,也會讓很多用戶的存量需求遷移到線上。”
翁怡諾同樣認爲,“某種程度上消費者是會留存的和有複購的。而且當大家都理解這個事情後,平台還會有客單的上升。”不僅如此,“這樣一來,從算賬維度上看,單倉盈利打平的可能性會有。”
打平的“可能性”並不代表永久的福利。畢竟,曆史總是在重複中向前。
昔日,生鮮電商因“高頻剛需”的行業本質被稱爲電商細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獲得了資本的屢屢加持,吸引了互聯網巨頭的“大手筆”搶灘。
然而,因長時間的“燒錢”屬性與盈利困境,生鮮電商平台幾次三番挑戰資本的耐心。當資本逐漸趨于理性,“一地雞毛”中滿是創業者的悲鳴。
這次的“免費獲客”與“市場培育”,又會成爲生鮮電商“翻盤”的關鍵利好嗎?
“好事但多磨。”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對投中網表示,“對于零售企業來說,沒有單純的好事,服務好用戶需要背後大量的工作,這個和流量型産品不一樣。”
“翻盤”的契機?
從野蠻生長到泡沫破裂,從熱潮湧現到死亡倒閉潮,起起伏伏間,生鮮電商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
路心沒有等來此次“翻盤”的契機。
2017年,在經曆了數月的系統癱瘓與關店風波後,路心親手創建的生鮮電商平台徹底宣布倒閉。那一刻,路心對投中網感慨,“自己是普通人,玩不起‘寵兒級別’的遊戲。”
“年輕氣盛的時候覺得可以靠生鮮電商創業項目改變命運。但回過頭卻發現,確實是改變命運了,只不過不是我的命運。”路心說,他不會再碰生鮮電商一類的項目了,盡管市場機會與前景猶在。
因天然“毛利低,賺錢難”的行業屬性,生鮮電商一直面臨著“盈利難”的經營困局。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數據,中國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88%的企業虧損,其中7%是巨額虧損;僅有4%的企業實現盈虧平衡,只有1%的企業能夠實現盈利。
此次,當生鮮電商又一次迎來市場需求的增長拐點,資本還會不會爲之買單?經過了疫情防控下瘋狂的流量爆發,生鮮電商離規模化盈利到底還有多遠?
“近期,生鮮電商企業一定會收到資本的更多關注。”BAI告訴投中網,“中國經濟到了供給驅動和存量時代,誰能提供優質供給,誰就有生命力。”
本質上,這場“菜籃子”大考是對過去資本對于生鮮電商平台“妄念與偏見”態度的一次糾正。
“妄念的人,總覺得生鮮是流量入口,忽視背後供應鏈的意義。偏見者,總覺得生鮮‘燒錢’,但忽視其作爲新基礎設施的力量。”BAI對投中網表示。
但是,在翁怡諾看來,由于已經經過大量的前期資本投入階段,新生鮮電商平台不容易再跑出來,已經是頭部的平台也不容易持續融資。
“總體上前期跑出來的玩家強者恒強,接下來的市場競爭在于各大平台能否區域化精耕細作。生鮮電商根本是一個地方強割據的零售生意,很難一家獨大。”翁怡諾表示。
換言之,這不是一個短期的風口,而是一場長期的戰役。
韓銳認可“長期”二字對于生鮮電商的價值。“長期看,生鮮電商企業必須通過持續的、確定性的服務,獲取用戶信任,再不斷打穿消費者錢包份額,最終建成基礎設施級的公司。”
“受全國範圍內疫情影響,接下來的一年對于生鮮電商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多點Dmall告訴投中網,“一方面,受疫情影響生鮮到家模式迎來爆發。而在這背後,又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各家在供應鏈、物流及數字化技術層面的短板和問題。未來,到店到家一體化結合將成爲主流模式,零售鏈條上各環節數字化程度的高低,將決定生鮮電商市場未來的走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孟梓馨、胡興峰、路心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