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自古以來,古今中外有不少原本貧困的國家,依靠強國援助而得以實現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改善,國力快速增強,甚至還能成爲發達國家。以色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國家,位于地中海東南沿岸,國土面積以沙漠居多,與周邊鄰國的關系一向不和。靠著美國的強力支持,以色列不僅在中東地區有了一席之地,經濟還得到了強勢發展,如今已是不可小觑的中東強國。
▲巴爾幹半島地圖
阿爾巴尼亞,地處巴爾幹半島西南部,與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和黑山接壤,因地理位置特殊而素有“歐洲明燈”之稱。阿爾巴尼亞首都爲地拉那,國土面積約2.87萬平方公裏,人口僅286余萬,是一個地狹人稀的小國。就一般情況而言,像阿爾巴尼亞這種經濟體量極小的國家,只要背後有著強國支援,經濟應該很快就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若是能夠根據國情,及時適當地調整國家經濟結構,那麽國家經濟就可以實現良性發展,假以時日就能成爲一個中等發達國家。
▲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舊照
常言道“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不過阿爾巴尼亞卻絲毫沒有考慮過蘇聯方面幫助該國的動機。1961年,蘇聯對阿爾巴尼亞的控制力度進一步增強,這一舉動卻讓阿爾巴尼亞方面非常不滿,雙方因此反目,蘇聯政府遂直接宣布停止對阿爾巴尼亞援助,兩國關系因此破裂。于是,阿爾巴尼亞主動向我國示好,加上我國正好與蘇聯關系惡化,面對這樣的國際情形,我國決定對阿爾巴尼亞提供援助。在此期間,我國每年都會爲阿爾巴尼亞提供各方面各行業的援助,不僅派出大量專家和工人爲其修建公共設施,比如政府大樓、公路鐵路及市政設施,還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甚至發放了不少低息貸款。
▲地拉那街頭行人
說起來,或許正是因爲有著強國提供大量援助,阿爾巴尼亞政府完全不需要操心如何發展經濟和規劃未來,阿爾巴尼亞人因爲長時間享受著別國援助,一直都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所以也從未考慮過要努力工作,更不用說是創新創業了,因此也越發好逸惡勞。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國內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便暫時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沒想到,阿爾巴尼亞方面立馬翻臉,與我國交惡,還在聯合國中不斷排擠我國。如今已經過去四十年,阿爾巴尼亞的國內狀況幾乎沒有任何本質改變,國民貪圖安逸,心中毫無抱負,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成爲了全歐洲的傳銷“老巢”,人均收入在富庶的歐洲國家中處于墊底水平。對此,世人常常嘲笑阿爾巴尼亞是“點不亮的歐洲明燈”。
參考資料:
《列國志:阿爾巴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