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加坡大街小巷,但見一片寬松祥和的景象:人們該溜狗的溜狗,該喝咖啡的喝咖啡,商店、超市、巴刹(菜場)照樣開門,地鐵、巴士、的士照常營運,看不到驚慌的眼神,見不到滿街的口罩……
生于憂患的新加坡人何以在疫情嚴重、危機來臨之際,表現的如此從容不迫、處變不驚?
一、自成體系,知己知彼
孫子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而這句話後來變成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並在全世界流傳。新加坡很多人也只知道這個版本。
有多少人知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其實是毛澤東對《孫子兵法》的發展和創造。在毛澤東看來,知己比知彼更困難,也更爲重要。在了解和認識對手之前,你是否已經了解和認識了自己呢?事實上,要戰勝敵人,首先要戰勝自己。
在這次疫情面情,新加坡既注重了解中國疫情、世界疫情,也更注重了解和掌握本國疫情,本國國情。新加坡不是疫情的發源地,而是傳播地,只要第一時間從源頭上堵截,傳播的概率就會降低。
今新增2起,總病例77!出院總數24人
新加坡盡管已有77宗病例(截止2月17),在中國境外數量不算少,但主要集中在幾個地方(感染群),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對密切接觸者進行有效的追蹤和隔離,那麽病毒擴散的概率並不高。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與中國不同,有大量的私人診所和家庭醫生,能夠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新加坡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機制和嚴厲的司法體制,從政府管理層面和法律上確保疫情的控制(如隔離令和居家通知等)。
新加坡政府充分認識自己,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從島國現狀、人口密度、經濟、醫療體系、人文理念等各個方面作出全面考量,做出符合新加坡實際情況的決策。
李顯龍總理對于疫情的最壞情況進行提前考慮和提前准備的思維,也符合《孫子兵法》有備無患、不打無准備之仗思想的。
二、全面防衛,防患于未然
新加坡追求的是“生于憂患”,絕不會讓自己“死于安樂”。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新加坡政府,絕不會像一些網民指控的那樣“放任自流“、“草菅人命“、在安樂和“掉以輕心”中等死。
2月15日,正值新加坡“全面防衛日”。全面防衛原本包括五大支柱:軍事、民事、經濟、社會和心理防衛。去年又增加了一個新支柱——數碼防衛。
請記得,今天是新加坡的淪陷日!
新加坡政府把全民防衛的概念注入到疫情防控中,尤其是心理防衛和數碼防衛。在非常時期,人心穩,國則穩;人心亂,國則亂。李顯龍總理說:“恐懼比病毒更具殺傷力”。築起心理上的強大防線,避免人人自危、驚慌失措,非常重要。
我們都已經看到,網上謠言的傳播比病毒傳播更快、更可怕。如何防止讓謠言控制住網絡,控制住人心,某種意義上說,與防控疫情同等重要。
“上下同欲者勝“,這是孫子告誡的,要凝聚起全面防衛的全民力量,萬衆一心,共度險關。筆者認爲,新加坡不僅做到了,而且做的頗有成效。
世衛組織的公共衛生專家表示,新加坡在應對新冠病毒疫情方面與公衆的溝通方式,樹立了一個減少恐慌、謠言和陰謀論的典範。
三、慬得危機管理,轉危爲安
新加坡這個小小島國,在苦難中誕生,在夾縫中生存,憂患意識,架構起新加坡獨立以來的全部曆程,不管是在最艱難的時期,還是最輝煌的年代。因此,形塑了新加坡人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缪的島國心理。
新加坡的的危機意識是自始至終的,危機管理意識也是始終不渝的。
李光耀縱橫政壇數十年,臨危不懼,臨危不亂,引領人民一次次去危就安,轉危爲安。
1985年,新加坡遭遇獨立後第一次經濟衰退,1997年7月面臨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面對非典,2008年面臨全球金融危機,新加坡政府都能運籌帷幄,沉著應對。
李光耀給新加坡人留下豐厚的財富,其中包括“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的危機管理哲學。在後李光耀時代,後危機時代,危機依然時刻危及新加坡。但如今,憂患意識已貫穿在新加坡政府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
此次疫情突如其來,新加坡政府卻早有戒備,無論從制度上,從政府到社區,從醫療機構到民間團體,都張開了應對疫情巨大的網。
隔離記:新加坡傳染病中心親曆!
新加坡早就准備好了隔離場所,醫院也早作了准備。從疑似病人去診所看病,都有一套明確流程,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就轉送到國家傳染病中心等隔離。在口罩供應全球緊張的情況下,新加坡卻對口罩早有國家儲備,在必要時向國民、德士司機和私人診所發放。
新加坡國民林先生坦言:新加坡政府對所有疑似病例都很快速地隔離並檢測,確診病例也能快速追溯密切接觸者並隔離起來,病例之間的關聯也都有找到;衛生部官網對外發布所有病例的詳情,和民衆保持及時良好溝通。所以他對新加坡醫療很有信心。
韓勝寶,知名媒體人,孫子兵法全球傳播第一人,CCTV國家寶藏《孫子兵法》《孫膑兵法》守護人,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成果獎評委。現居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