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沿岸有個景色秀麗的小國名叫阿爾巴尼亞,恐怕大夥兒對這個國家都不陌生。從曆史上看,阿爾巴尼亞曾在咱們中國重返聯合國時幫了不少忙,然而,恐怕有相當一部分對阿爾巴尼亞的了解差不多就停留在此了。考慮到此國地盤不算大,人口更是少得可憐,總體而言,阿國的國際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正如人們印象中的那樣:阿爾巴尼亞確實是個旅遊的好去處,但其他也確實沒啥能拿得出手的了。
在糊塗的領袖艾哈邁德·索古的領導下,阿爾巴尼亞一度依附于意大利的庇蔭中,直到1944年底,隨著軸心國集團的節節敗退,本國共産黨才奪取國家主權。然而,隨後接過權柄的恩維爾·霍查也不是啥英明的領導者,此君剛上位就大搞集權,以改革爲由清除異己,扶植親信。一堆折騰下來,阿國一點長進沒有,霍查倒是給國家找了條靠譜的“大腿”,那便是蘇聯。
作爲兩位高輩分的“老大哥”,蘇聯和南斯拉夫都十分痛快地接納了這個新小弟,但誰能想到,這三個國家居然鬧了一出“新三國演繹”、事情是這樣的:那會兒,社會主義大家庭內部一片和睦,大家都想方設法地謀發展。阿爾巴尼亞曾試圖同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合並,建立“巴爾幹聯邦”,效仿蘇聯幹一番大事。然而八字還沒一撇呢,阿爾巴尼亞人不知爲啥咬定南斯拉夫是想借機吃了自己,再加上兩國在領土方面還確實有些爭端,“巴爾幹聯邦”的構想就徹底告吹了。
1956年2月24日,赫魯曉夫一紙“秘密報告”就像是給全世界砸了顆核彈,更是在紅色陣營內部驚起萬丈巨浪。作爲前任領袖的死忠,阿爾巴尼亞帶頭跳出來質疑,甚至指責赫魯曉夫同志搞修正主義,簡直不是個東西。這事兒在當時鬧出的動靜不小,阿國開始各種找麻煩,拒絕同蘇聯合作,後來還無理由不出席華約會議。赫魯曉夫心想也沒理由跟這樣一個存在感幾乎爲零的國家較勁,于是在1961年,蘇聯人輕飄飄地停掉了所有援助,還把駐守當地的蘇聯艦隊和軍隊一塊帶走了。
講到這兒,咱們不得不稱贊一下阿爾巴尼亞的“生存智慧”:無論得罪多少國家,他們總能找到新的靠山。同蘇聯鬧掰不久,阿國又傍上了東方的紅色大國——沒錯,正是咱們中國。當時,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咱們中國國力激增,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那時的中國急需朋友,阿爾巴尼亞此時前來敲門可謂是正中下懷。本著禮儀大邦的厚道,中國可謂是傾囊相助。僅1961年,阿爾巴尼亞便白撈了數十萬噸糧食和2.5億人民幣的資金援助。那時候的人民幣可真值錢,2.4元就能換1美元。
中國做到這份兒上已經是無可挑剔了,誰料阿爾巴尼亞還是跟咱們鬧掰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此事改寫了世界格局和曆史,卻也惹惱了阿爾巴尼亞。後者指責中國“不厚道”,事先沒跟他們彙報;結果,中國也搖身一變成了“修正主義國家”,跟蘇聯老大哥殊途同歸。眼看阿國越鬧越過分,2年後,咱們也索性斷了援助。
接連跟三任老大哥鬧掰,再也沒有國家願意真心誠意地幫扶阿爾巴尼亞了。不過,阿國仍熱衷于刷存在感。勃列日涅夫上台,阿國大罵;安德羅波夫上台,阿國也要罵。1971年1月,阿爾巴尼亞還爲斯大林搞了一場誕辰一百周年慶典,聲稱自己是“世界上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此時的阿爾巴尼亞除了折騰之外就只剩一個字——窮,依舊窮得叮當響。看看阿國首都地拉那,如今仍是縣城既視感。諷刺的是,曾以“唯一根紅苗正的社會主義國家”自居的阿爾巴尼亞,于2009年4月1日加入了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