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9年經濟增長顯著放緩,新加坡各收入階層家庭的工作收入仍取得實際增長,人均工作收入中位數逼近3000新元。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也降至過去近20年來新低。
新加坡統計局今日下午公布《2019年住戶收入主要趨勢》報告。根據最新數據,本地受雇居民住戶的人均工作收入中位數,較前年的2792元增加4.8%,達到2925元;將整體通貨膨脹率考慮在內,收入實際增長仍強勁,達4.3%。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GDP)去年全年增長0.7%,爲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各收入分位的受雇居民住戶每名成員的平均工作收入2019年都取得實際增長。收入最低10%住戶收入增長爲4.4%,第11至20收入分位的住戶收入增長達4.6%;與之相比,收入最高10%住戶收入增長只有0.4%。
新加坡統計局在報告中點出,用以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現顯著地從2018年的0.458降低到0.452,是自2001年的最低紀錄。過去幾年,基尼系數主要都保持去平穩。若從長遠角度看,受雇居民住戶的人均工作月入中位數也取得實際增長,從2009年至2014年增長爲3.2%,2014年至2019年增幅達到4.1%。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之于貧富差距的意義:一般來說,我們會用基尼系數來觀測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狀況,該系數必介于0 到1 之間——若數值爲0 ,則表示社會上的“財富完全平均分配”;反之若爲1 ,就代表整體財富收入都集中在單一群體手中,象征著“收入分配極端不平均”。也就是說,基尼系數“越低”,代表著貧富差距問題相對越不嚴重;反之則否。
多數歐洲國家在經過稅收與補貼的調節下,一般來說此數值會介于0.25 — 0.35之間;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訂定的標准,則把基尼系數0.4作爲”收入分配不均的警戒紅線’—— 按照經驗法則,一國的基尼系數超過此一警戒線後,貧富兩極分化的狀況,極爲容易加深不同階級的對立,進而引發社會動蕩。
在很多外國人眼裏,新加坡雖然物價有些高,但是相應的工資也高,各種福利措施也十分完善,可以說是在社會公平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
新加坡建國以來都在“未雨綢缪”“居安思危”和“高瞻遠矚”的大原則下部署經濟和社會建設,政府謹慎理財的治國風格,也一直貫徹到預算案的規劃上。
新加坡政府審慎理財、照顧後世子孫的做法可謂是“投資未來”的一大體現。觀乎往績,新加坡政府往往能夠提前規劃,未雨綢缪。面對科技革命及人口老化帶來的新挑戰,本次的財政預算對科技亦著墨不少。
新加坡政府經常強調:
我們不只要照顧好這一代人,也要照顧我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這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觀。
民生方向的求共富
早在2006年,新加坡率先以“經濟增長紅利”的名義向成年國民直接派錢,2019年的財政預算更是迎來近十年來第三次“全民派錢”,並爲不同階層的市民“量身定做”,確保政府開支用得其所。
在最新的財政預算案聲明中,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宣布所有滿21歲新加坡人可按個人收入獲得100至300新幣不等的關懷援助,但其背後所突顯的公共財政理念卻不簡單。新加坡的派錢政策注重全民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表現在政府主動將援助與扶持低收入階層挂鈎:
全民共富是新加坡政府施政最大的考量之一,當中便包括貧困人口的後代會否遭遇階層固化等問題。
雖然國家的經濟增長不可能爲所有人帶來益處,但新加坡政府注重經濟發展造成的差異,尤其是容易受到經濟變化影響的那部分人,強調政府的公共財政理念“是讓老百姓覺得他們跟新加坡一起成長”。
教育方面的公平
“唯才是用”政策,確實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因素,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吸收人才的重要判斷,至今依然有效。
李光耀在1971年的一篇經常被後人引用的英語演說中,對當時國家治理的狀況直言不諱地說:在民事服務、警察部隊、武裝部隊服務的傑出人才、法定機構的主席及其高管,已經爲政府的政策制定出細節並付諸實踐,這些人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學校。
新加坡是個唯才是用的社會。這些人憑借自己的功績、努力與良好表現升任高位。他們是一群緊密聯系並協調有致的堅強核心。如果這300人同乘的珍寶機墜毀,新加坡也將解體。這反映了我們在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的領導層之微小。我們必須,且我們必將之擴大。
這種對治國人才近乎偏執的態度,貫穿李光耀的政治生涯,也成爲了治理新加坡的關鍵理念。他在自傳《李光耀回憶錄》第二冊的結尾時指出,新加坡要減少失敗的風險,就必須堅持基本原則,包括“唯才是用,尤其是政府領袖,必須由最能幹的男女擔任”。
無論是哪個國家,都無法保證學生成績全都處于頂尖水平。由此,新加坡教育制度秉持著“保底不封頂”的理念,不限制有能力者取得更高成就,或局限他們的機會,而是盡量扶持有需要者。
貧富懸殊固然會帶來教育不平等問題,新加坡政府能做的是在經濟上扶持底層的學生,盡量扶持有需要者,幫他們實現潛能。每個孩子起跑點都不同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能確保他們都能順利完成這場賽跑。
對于有人提議新加坡名校應爲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設指定學額,以確保平等性,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曾公開表示並不認同此做法。他認爲許多名校已努力吸引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合格學生報讀,以讓學生群體的背景更多元化,並促進他們相互交流:
我們應該繼續鼓勵這些學校那麽做(吸引低收入家庭合格學生),但設指定學額會發出錯誤的信息。這種做法並不符合我們的社會理念,甚至會被視爲是一種偏袒。
同樣不少新加坡人認爲要解決學生之間的成就差距問題,最簡單的方式是從高成就的學生方面著手,比如禁止補習。不過,王乙康認爲這與新加坡教育制度理念不符:
新加坡教育,不局限學生的機會,不會爲學生的成就設頂限,不限制有能力者取得更高成就。
新加坡表現不佳的學生比例是全球最低之一。因爲在新加坡,無論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如何,本地學校都會給予輔助,因此新加坡學生的表現能夠超越他國學生。
同樣在另一面,據相關統計,在2017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就超過了5萬美元的大關。然而是否對于全島的每一個而言,在新加坡生活果真如此輕松嗎?答案是否定的。一個月只有三千新幣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對于一些外來的勞動力,兩千元新幣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新加坡,物價也遠比我們想像的高,這裏連續五年爲選爲生活成本最高的國家,也就是說除去一些生活費,所剩下的存款並不會很多。此外,在新加坡開私家車的成本是很貴的,一張擁車證六十萬還有期限,各種停車費等等。
關于住房,新加坡富人住的一般是公寓或別墅。不過,如果沒有能力購買房子,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可以購買政府組屋,百分之八十的新加坡人都是居住在政府的組屋裏面。
“居者有其屋”自然是讓每個新加坡人都住上了房子,但是僅僅靠著政府的保障政策就可以拉近窮富的差距嗎?
有一部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在新加坡熱播,引起了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的制作團隊希望促進新加坡社會的種族和諧,並以各種項目、活動讓不同族群更好地融入在一起。
不過《Regardless Of Class》認爲現階段“階級問題”是新加坡社會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因此拍攝了這部紀錄片,通過不同階級的視角,剖析這個現象。片中的新加坡人怎麽說?
新加坡的一位保安說:
他們會說,沒用的保安,你們真蠢。
很多外勞、保潔人員、女傭等匿名寫下心聲,他們表示自己對于上層人來說是“無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而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對上層階級的三點印象是:可以流利精准地使用英語、做事前會提前規劃、氣場霸氣自信。
對底層階級的看法則是:友好善良、懂得關懷他人、愛使用新加坡式英語。富人一般住在公寓裏,這裏有泳池、高檔商鋪,環境更加安全、安靜。而大多數人居住的組屋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共享的長廊、公共設施顯得雜亂無章,無需檢查身份,人人都可以走進組屋。盡管公寓和組屋空間距離很近,居住環境的差別卻是如此的明顯。
至于是否能將不同階層人混住在一起,相關研究員表示很難做到,因爲“他們的需求、優先選擇、價值觀不同”。
認知一國之內必有的不同面向,
才能真正了解新加坡!
不過這裏也要稍微平衡一下說法:新加坡雖從數據統計與民衆的直接觀感來看,較大“貧富差距”確實仍然存在,但在社會穩定與對最底層公民的保障方面,也是安排謹慎。
以上文中敘述的組屋政策爲例,政府會“強制每人每月繳納公積金”,用以分擔居住所需的成本,達到“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再來某些福利的措施,像是“社區關懷計計劃”(ComCare),同樣也彌補了貧富差距下,貧者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而新加坡政府以法治與清廉聞名國際的作風,某種程度上也確保了當地有錢人是合法致富,賺錢必須取之有道且合法納稅(雖然稅率低、但執法嚴)的觀念,所以即便基尼系數已經在0.4 的警戒線左右徘徊,新加坡社會卻相對較少“仇富”氛圍,多少對其社會穩定、繁榮永續有所幫助。
認知一國之內必有的不同面向,才能真正了解新加坡!當我們看見亞洲富豪們揮金如土,在金沙酒店賭場一擲千金時,不難想像,同時間也有一群來自亞洲各國的底層勞工,默默地爲這“偉大的城市國家”付出畢生。
面對這樣的新加坡,
你有什麽看法嗎?
關注小南君
帶你了解更多新加坡資訊
推薦閱讀:
關注南洋時訊
離新加坡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