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NO.1316-荷蘭“改名”了
作者:酸奶沒泡沫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荷蘭不想要“Holland”的稱謂了?
在2020年7月東京奧運會,及5月份的第65屆歐歌賽舉行前,荷蘭政府要求其國內所有公司、大學、使館及政府機構統一改用新的官方稱謂The Netherlands,爲此花費將達到約20萬歐元(約合合31.9萬美元)。
2019年11月8日荷蘭推出的新的國家形象標志——“尼德蘭”(The Netherlands)縮寫字母“NL”的圖案▼
選在這樣的時間窗口更新稱呼,是因爲這兩場賽事將吸引上億的觀衆,高效的曝光便是最佳的“傳播與營銷機會”:荷蘭想要呈現一個新的國際形象。
餵,這旗子是不是該換新的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Corepics VOF)▼
本來就不是荷蘭
嚴格說來,“荷蘭”本就不算是“荷蘭”的真實國名。其荷蘭語全稱是“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尼德蘭王國。所以有不少人認爲,荷蘭這次更新名稱不應被稱爲“改名”,而應該被稱爲“正名”。
曾經尼德蘭的範圍是包括“低地三國”的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今天的荷蘭(尼德蘭)相當于曾經的北尼德蘭
南尼德蘭曆史上也稱爲佛蘭德斯▼
1581年,還屬于西班牙殖民地的荷蘭(尼德蘭)宣布獨立。在經曆了與西班牙的80年戰爭後,荷蘭于1648年1月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簽定《明斯特和約》,正式獲得主權,建立了第一個資産階級共和國,即稱“尼德蘭聯省共和國(United Provinces of the Netherlands)”,或荷蘭共和國。
荷蘭艦隊與西班牙艦隊大戰于須德海
西班牙人雖然在陸上攻城拔寨
但尼德蘭北部水網遍布,且海軍遠征成本高昂
一旦戰敗,西班牙王室就離破産不遠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 Art)▼
尼德蘭(荷蘭語Nederland)的字面意義爲“低地”,即低地國家之意。這個國家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低平”:這是一個全境位于萊茵河下遊沖積平原的國度,其境內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除南部和東部有一些丘陵外,絕大部分地勢都很低窪,是歐洲地勢最低的國家之一。
以中國地理來類比的話
這裏相當于歐洲的長三角和上海
南邊的比利時也是個低地國家
不過荷蘭比比利時更低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ridOcean)▼
因此,“尼德蘭”的國名是該國地形地貌的形象表達。
不過,把荷蘭稱爲“荷蘭”的叫法,也是在這一時間段逐漸爲世人認同的。
正式建國時,這個只有約150萬居民的小共和國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通過東印度公司(VOC)和西印度公司(WIC)進行了國國稱羨的世界貿易,成爲17世紀的航海和貿易強國,並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是爲“海上馬車夫”,同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國家。
荷蘭曾經也有自己的全球殖民版圖
其勢力範圍遍布東西半球(橙色)
也在盡可能多的地方建立了貿易沾(紅色)
但荷蘭的殖民明顯有個更濃的商業色彩▼
這或許是小國寡民的宿命,他們必須比別人擁有更高的科技和體制加成,才能在國家競逐風起雲湧的帝國時代與其他列強抗衡。
比如最早的證券交易所就是荷蘭人的作品
相比大進大出的歐洲王室
聯省共和國必須有更強的集資能力才能與之抗衡
(曾經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大樓)
(圖片來自:[email protected])▼
到1669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五萬名員工、與一萬名傭兵的軍隊,股息一度高達40%,可謂人類曆史上最好的政策藍籌股之一。
各大公司發展勢頭正旺
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已經是人頭攢動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Emanuel de Witte)▼
而在尼德蘭國內,當時的荷蘭伯國則是最富裕和最國際化的地區,也是此時尼德蘭共和國的在政治和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國最大的一批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萊頓,阿爾克馬爾以及首都海牙都在荷蘭伯國內。
最早是荷蘭伯國、之後荷蘭省,現在是南北荷蘭省
人口方面南北荷蘭省占荷蘭的半壁江山
(現代荷蘭政區示意,現在的南北荷蘭省大致爲曾經的荷蘭伯國)▼
荷蘭商人從荷蘭伯國的重要港口出發,往返于歐洲各地;而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來到聯省共和國後,則聚集在荷蘭伯國內的阿姆斯特丹等大型貿易城市的倉庫中進行貿易。
荷蘭東印度公司貨船複制品
海軍和海運就是這個國家繁榮的生命線
這成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
也造就了一艘艘“飛翔的荷蘭人”
(圖片來自:[email protected])▼
漸漸地,在提到該國時,許多歐洲人首先將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視爲“荷蘭伯國”,而非將荷蘭伯國看作尼德蘭的下屬區域;在世界範圍內,對“荷蘭(伯國)”産生深刻的印象的人同樣比尼德蘭更多,便把對荷蘭的印象投射到整個共和國。提到荷蘭,便是提到尼德蘭,就像早年間很多外國人提起中國,想到的其實是粵閩一帶。
日本在江戶時代是閉關鎖國且經常排外的
但對荷蘭人卻相對更加友好和寬容
甚至幹脆長期把西方來的知識稱爲“蘭學”
(圖片來自:Wikipedia@Kawahara Keiga )▼
但在1795年,荷蘭伯國在名義上是消失了的:當時的巴達維亞革命結束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巴達維亞共和國取而代之,此後的尼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巴達維亞-法國時代”的曆史時期,而荷蘭伯國的領土也被分制。
巴達維亞的國旗與信號旗
巴達維亞共和國實際上是拿破侖法國的傀儡政權
後來拿破侖的弟弟直接當了國王
真是實現了曾經數代法王的畢生夢想
(圖片來自:Wikipedia@H. Roosing )▼
直到1813年,拿破侖戰爭期間普魯士和俄羅斯軍隊將荷蘭從法國統治下解放出來後,荷蘭才恢複爲荷蘭聯合王國的一個省份,又在1839年與比利時簽署合約確定兩國的邊界後,被劃分爲如今的北荷蘭省(Noord-Holland) 和南荷蘭省(Zuid-Holland)。
雖然之前的荷蘭已經敗于英國之手
但陸地上的威脅更加致命
拿破侖法國的入侵大大削弱了尼德蘭
聯省共和國曾經的輝煌再不複返
(法軍入侵尼德蘭-阿納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 Art)▼
在大部分曆史時期,“荷蘭省”地區都是該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用荷蘭指代尼德蘭全國的說法在今天仍舊適用。
荷蘭除了國旗
下面的省也有自己的旗,而且各具特色
(北荷蘭省旗-左,南荷蘭省-右)▼
改名的社會發展考量
外國人民可能認爲,以省份稱呼一個國家無傷大雅,不過對荷蘭政府而言,這樣是要吃很多虧的。
首先是尼德蘭的形象問題。嚴格意義上講,“荷蘭”的稱呼指的不過是尼德蘭國內的兩個省份,再加上荷蘭政府對外推廣時也著重于“荷蘭”的形象,世界對尼德蘭的印象與了解也多局限在荷蘭的省份層面。
“對外宣傳只推廣國家的一部分,有點奇怪。”荷蘭外交部一名發言人說。
畢竟尼德蘭有12個省
值得一去的城市也不止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
其他兄弟省份都需要更多存在感▼
另外,換稱呼不僅事關承認其他省份的地位,還與一項平衡旅遊業的新戰略有關:幫助旅遊業較弱的地區吸引更多遊客,加強目前的旅遊熱門地的旅遊管理。
位于格羅甯根省的布爾坦格堡
最早可以追溯到尼德蘭與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
這種星型棱堡在當年真是bug一般的存在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udmer Zwerver)▼
荷蘭以郁金香、風車、木靴、紅燈區風情名聲在外,旅遊業也是該國的重要經濟支柱。2018年,荷蘭接待了1800萬遊客——比該國總人口還要多;據估計,如果旅遊人數按目前水平繼續增長,到2030年荷蘭將接待2900萬遊客(《衛報》預測人數是每年4200萬人次)。
阿姆斯特丹紅燈區
有多少遊客是沖著這個來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4kclips)▼
這麽多遊客可不是在荷蘭領土平均分配的。突出“荷蘭(省)”的對外宣傳方式造成去荷蘭旅遊的人中,許多都是奔著這兩個省去的:
例如,當遊客人數因12年前的經濟危機而下降時,阿姆斯特丹市成立了一家營銷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宣傳自己的旅遊魅力,其“我是阿姆斯特丹(I amsterdam)”宣傳活動很快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每年奔著阿姆斯特丹去的遊客就超過1400萬。
阿姆斯特丹夜景,也確實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4kclips)▼
而除了阿姆斯特丹,荷蘭的其他許多主要景點:郁金香,奶酪工廠,風車,古樸漁村和以及綿長的沙灘也幾乎位于南北荷蘭省。
現代風車就享受不到網紅待遇了
(弗萊福蘭省風力發電和郁金香田)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4kclips)▼
誠然,旅遊業蓬勃發展確實能夠助力當地經濟增長,不過過度旅遊的影響就不那麽美好了。在蓬勃發展的廉價航空和在線預訂服務的推動下,南北荷蘭的旅遊業已經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也給當地居民或生態帶來諸多困擾:庫肯霍夫花園被隨意踐踏,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風車群的設施遭破壞,居民住宅被當成景點隨意進出,遊客經過後留下的垃圾讓當地居民憤怒不已。
如果是碰到節慶活動,遊客蜂擁而至
真會有種下餃子的感覺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Zhoga)▼
荷蘭旅遊委員會在此前發布的《2030年展望報告》中表示,由于旅遊區嚴重擁擠,景點不堪重負,目前已經沒有吸引更多遊客和推廣當地旅遊的必要;相比之下,南北荷蘭以外的地區在吸引遊客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將“荷蘭”稱呼改爲“尼德蘭”也是爲是增加其他地區的曝光度,以實現分散客流的效果。
舒服的小城其實還有很多
相比擁擠的三大城市,或許性價比還更高
(烏得勒支,圖片來自:[email protected]. van Urk)▼
新年要新形象
荷蘭政府的另一個想法,則是希望重塑國家形象( national rebranding)。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創新方法來塑造並向世界推廣自己的新形象,以提高知名度,塑造國家的正面形象。
政府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形象如童話一般美好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ravelerpix)▼
荷蘭也不例外。作爲競爭力“世界排名第四”的歐洲經濟體,荷蘭經常提出創新方案來應對應社會挑戰,而“改名”實際上是希望將國際社會對自己國家的關注焦點,從一些不利于發展的焦點上轉移開來——比如世界人民對該國“娛樂毒品文化”盛行和阿姆斯特丹紅燈區泛濫的印象。
“娛樂毒品文化”確實也能吸引一個特定人群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teven Bostock)▼
爲此,從2020年1月開始,荷蘭也將禁止遊客對阿姆斯特丹曆史悠久紅燈區的進行免費或付費遊覽,因爲這是對性工作者的“不尊重”;還將在2020年春季關閉在西班牙、意大利與日本的辦事處——這些國家是對色情文化感興趣的旅客人數較多的國家。
阿姆斯特丹老教堂前面的銅像Belle
碑文寫著“尊重全世界的性工作者”
(圖片來自Wikipedia@Romeo Reidl)▼
除了旅遊業,荷蘭實際上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國際社會或投資者關注的點:它在國際貿易,促進人權,技術,農業和水管理解決方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荷蘭政府希望全球能夠將目光轉移到這些領域。
奶牛農家樂這個模式可行不?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Havelaar)▼
硬核冷兵器農家樂這模式可行不?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Paul Barbar)▼
可見爲了重塑形象,荷蘭已經暗戳戳做了不少准備。而最能代表荷蘭形象的,莫過于2019年11月8日國家新的形象標志的推出——荷蘭耗資70000英鎊,將使用了20多年的“Holland”一詞與國花郁金香組成的形象標志,改爲“尼德蘭”縮寫字母“NL”的圖案。不過N和L字母依舊形成了郁金香花瓣的輪廓,整體標志也保留了先前設計中的“皇室橙”作爲主色調。
根據政府的說法,形象重塑後的標志有三個核心的概念:開放性、創造性和包容性。這個標志該戰略旨在傳達該國的面對國際合作態度,可以應用于從高科技到農業食品以及體育和文化等各個領域,並鼓勵國家在這些領域的對外合作。
看來橘子軍團還是那個橘子軍團,只是橘子的瓤和以前有所不同。
從明天開始,荷蘭(中國稱呼沒變)中央政府將正式開始使用其新的NL國家形象標志,實現新年新氣象。
參考資料:
http://www.jfdaily.com.cn/news/detail?id=197689
https://www.dutchamsterdam.nl/10698-holland-rebranded-netherlands
The Netherlands reveals new identity and drops “Holland” for good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fstockfot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