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認爲,由于分層有地住宅數量有限,一旦經濟轉好,價格就會隨著其他類型的房子如公寓和政府組屋而上漲,預料今年的交易量將超越去年的205個。分層有地住宅在2011年達到高峰,共有708個交易。
李蕙心 報道
本地私宅市場出現回暖迹象,就連價格較高的分層有地住宅(strata-landed property)交易量也開始回彈,在今年首五個月就有123個單位轉手,達到去年全年的60%。
分析師預測,隨著房地産市場好轉,分層有地住宅今年的交易量將超越去年的205個。
市區重建局和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分層有地住宅在2011年達到高峰,共有708個交易。可是隨著政府實施多項降溫措施如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交易數量減少至2014年的144個。
這幾年來交易量逐步回升,2015年和2016年分別有177和205筆交易,尺價爲798元和713元。
盡管多年來價格起落不定,但最受買家青睐的依舊是位于東北部的後港和實龍崗,以及中央地區如武吉知馬和諾維納一帶的房子。
分層有地住宅,一般包括聚落式住宅(cluster housing)和聯排別墅(town houses)。
每個項目內的單位有相同的外觀設計和格局,雖然與有地住宅一樣,各自建在一片土地上,但地契其實是所有單位屋主共有。他們也共享遊泳池、停車場,以及保安等設施,管理方式同私人公寓類似。
高力國際新加坡研究部主管宋明蔚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自2013年以來,這類房子的尺價下跌17%至717元,而價格從今年開始趨向平穩。
她說,分層有地住宅的平均總樓面積爲3600平方英尺,平均尺價一般上比非有地私宅低,但因房子大,售價自然也更高。
“盡管如此,我們認爲由于這類房子數量有限,一旦經濟轉好,價格就會隨著其他類型的房子如公寓和政府組屋而上漲。”
保值潛力比一般私人公寓高
這類房子的保值潛力,也比一般私人公寓高。
萊坊(Knight Frank)産業董事經理陳智群說:“在市場一片大好時,這類私宅的升值幅度很大。在2009年至2013年房地産市場繁榮期,分層有地住宅的資本價值上升約20%,比其他有地住宅的15%高。此外,這類房子的租金跟其他有地住宅相差不遠,因此屋主能以較低房價取得更高的租金價值。”
最新的幾個分層有地住宅項目都獲得不錯反應。位于三巴旺華克哈山通道(Wak Hassan Drive)的Watercove Ville,已賣出16個單位,平均尺價爲737元,每個單位平均售價爲260萬元。
宋明蔚提醒買家,分層有地住宅只適合屋主自住,不適合出租。“這些房子地點都離地鐵站很遠,而且房子很大,除非租給一組人或大家庭,否則很難租出去,租金收益率一般上不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