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離開本國,進行全球化
德國“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
中國非常的大,但是中國在全球的情景下並不是那麽大,中國占全球經濟的17%,德國更小,德國占了全球經濟的5%。
這意味著什麽?
如果一個公司把自己定位在中國,你就損失掉了83%的全球經濟,而如果說德國只聚焦于自己國家的話,你就錯過了95%的全球經濟。
所以說中國和德國在全球化時代是贏家,中國和德國在全球化時代是勝利者。
在中國68%的出口是來自于不到3000個的小公司,不是大公司、大銀行、大電信公司,而是來自于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隱形冠軍!
在德國大概也是這樣,三分之二的出口是來自于中等規模企業,加在一起非常多。這是德國經濟的隱形冠軍!
所以我講區別就在于此,中德兩國是在全球化時代的隱形冠軍。我們需要那些大的公司,但是如果我們加速出口我們需要非常強的中小企業的規模和數量。
這些隱形冠軍藏在什麽地方呢?
我們發現的隱形冠軍目前有2734個,德國是數量最多的,而在我們之前出的這本書中提到,我們發現已經了92個中國的隱形冠軍,肯定有更多,每周我們都會發現新的隱形冠軍。
剛才我一直在講中等公司,如果看企業的話,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全球化時代成功的關鍵,一個是創新,這裏我使用了大部分國家的專利來看,這是每百萬人的專利數量,德國最多,下面是法國、意大利,中國人均是很小,12個,但是發展非常快。
在過去40年的比例,來自于中國的專利,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這是第一個成功的關鍵,是專利創新。
第二個因素是非常強的制造業基地,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是貿易的平均程度,是余額和占GDP的比例,就是說進出口在GDP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特殊的特點,大家可以看中國和新興國家相比,它的制造業比例非常高,但是德國不太一樣,韓國也差不多,如果我們看德國占22%,法國只占一半,也就是說制造業占GDP的比例,英國、美國基本上制造業占GDP基本上沒有了,德國的四分之一仍然是來自于制造業。
所以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前,德國一直不是能夠進行從工業到服務行業的轉型,非常幸運我們沒有做這樣的轉型,其他一些轉型的國家,英國、法國他們一直想重新恢複工業化。
所以我總結一下,在全球化時代的成功不一定取決于那些大企業,而是像隱形冠軍的中等企業,創新和強大的制造業是成功的因素。
這是對于中國的一個建議,你的制造業一定不能放棄,一定要保衛你的制造業,一定要小心越南、孟加拉這樣的國家,不要走法國、美國走的那條道路,10到15年之前去工業化、去制造業化。
爲什麽這些隱形冠軍很成功呢?
隱形冠軍他們都聚焦于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通過深入的價值鏈,他們創造非常獨一無二的産品,同時保護他們的知識。這對于中國的創業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課,我經常看到的情況是中國有很多的機會,地産也好,其他領域也好,創業者他們就很賺錢,賺錢了就說我要抓住這個機會,比如說海爾。
我們之前講過海爾,海爾的優勢是什麽呢?
它的優勢是在電器,洗衣機它的銷量是全球第一的,但是幾年前他們又開始做手機,誰有海爾手機?我都不知道有沒有銷售,沒有人會去買海爾手機,當然手機是有機會,但是這不是海爾的核心競爭力,是蘋果、小米、華爲的核心競爭力。
你要是想做一個創業者的話,你要聚焦于你的領域,不要受到其他領域的誘惑,因爲在其他的領域別人做的可能已經比你好了,你要聚焦。我可能要說服幾個中國的企業家,告訴他們要聚焦你自己的領域,這樣就不會來分散你的腦力資源,還有你的財務資源。
當然聚焦也有一個劣勢,聚焦的劣勢是什麽呢?
如果說你只在德國賣可追溯的狗鏈的話,德國的市場是非常小的,你聚焦的話這個市場就非常小了,所以要全球化,你有很高的質量,然後你有專業的知識,只要通過全球化和營銷你就可以拓展市場。也就是說,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窄的,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寬的,是陰和陽的配合。
隱形冠軍他們把在産品和知識的聚焦,以及全球的銷售和營銷結合起來,全球化就可以推動他們,他們爲目標的市場通過自己的子公司提供他們的産品,他們不會通過經銷商、中介、第三方來銷售,而是通過自己的子公司,他們爲這些目標市場上所銷售的産品提供服務。
你不能夠僅靠著抄別人成爲世界第一,你要持續的創新,創新要從花錢開始。
在這兒我們看到隱形冠軍在研發之初是正常公司的一倍,正常的公司可能研發的支出是3%,但是隱形冠軍是6%。我們看一看每一千個員工的專利數量,這些隱形冠軍31個,大型的企業6個,也就是說隱形冠軍的創新能力是很強的。
這些隱形冠軍都是創新者,他們的創新既是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他們也使用數字化來保護他們的市場領袖地位,他們做消費者産品不是非常好,但是在工業數字化過程做得非常好。
很短的講一講客戶價值,這些隱形冠軍一般的價格要比同類的産品高10倍到15倍,但是他們的價值是更高的,他們的服務越複雜價格越高。
中國要成爲德國,德國要成爲中國
在這個全球的世界,我們必須得要在這個價值鏈上,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必須得是最高效的位置。如果這個事情可以在中國做得更好、更高效,就在中國,如果在德國做得更好就在德國做,你不能老在想你自己的國家的束縛,而是你要想這個工作在哪裏做最好,你就去那裏做。
我們有一個公司是做礦業公司設備的,他把自己的工廠搬到了北京,因爲在德國沒有任何的礦業開發了,你就不知道在德國成爲一個礦業設備的生産商,而北京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爲中國還在開發礦。
所以德國公司必須變成中國公司,中國公司必須變成德國公司,而這種文化的匹配度使得合作非常的卓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號:營創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