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我國海軍首艘自建航母,舷號17的"山東"艦正式交付海軍服役,至此,我國也成爲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當今世界第三個裝備雙航母的國家。而且,根據媒體報道,我國航母排水量在6萬噸以上,而英國剛剛服役的"伊麗莎白女王"級二號艦"威爾士親王"號也是6.5萬噸,但是根據媒體報道來看,"山東"艦的載機量明顯少于"威爾士親王"號航母(40架),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雖然"山東"艦和"威爾士親王"號的排水量都是"6萬多噸",但是軍艦的排水量有很大的差別。因爲軍艦的排水量分爲:空載、標准和滿載三個不同的"檔位"。同一艘軍艦在不同狀態下的排水量有很大差異。衡量軍艦排水量的空載,表示船建好之後,什麽都沒有裝,完全空船狀態下的排水量,叫"空載"。標准排水量就是指軍艦裝備了必要的燃料(這個要占很大比重),武器彈藥、糧食物資以及配齊了所有的人員,也就是軍艦標准出海狀態下的載荷情況,這個叫標准排水量。所謂滿載排水量,就是指軍艦所能承載的最大載荷,也就是表示軍艦在"超載"狀態下,最大的載荷量。
所以仔細查閱資料可以知道:國産山東艦,國防部並未公布其准確噸位,只是籠統的稱呼其爲"5萬噸級航母",參考遼甯艦和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可以得知,山東艦的標准排水量應該略超過遼甯號和"庫茲涅佐夫"號,也就是在5~5.5萬噸之間,而滿載排水量在6~6.5萬噸之間;與之相對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公布的標准排水量即爲6.5萬噸,換句話說,該艦滿載排水量肯定超過7萬噸!因爲噸位上的巨大差異,所以導致了兩艘航母載機量的差異。
其實,軍艦在外形上看起來目視差距可能不大,但是如果計算噸位,那個差距可就有點嚇人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長寬高各10米的立方體,體積爲10米×10米×10米=1000立方米,如果把每邊各加長1米,則其體積變爲11米×11米×11米=1331立方米,比原先一下子增大30%!同樣,在航母體量上,尼米茲級航母長332.8米,寬40.8米(水線),甲板寬度爲76.4米;我國遼甯艦長306米,寬35米(水線),甲板寬度爲72米。但是遼甯號的標准排水量約爲5萬噸,滿載排水量約爲6萬噸;而尼米茲級航母標准排水量約爲9萬噸,滿載排水量則超過10萬噸!但是如果兩艦停靠在一起,目視差別恐怕並沒有那麽大。這就是目視的誤差。這種噸位差異,必須用數據計算才能體現。
所以,盡管山東號和"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在外形上看起來差不多,但是二者的噸位實際差距是很大的,這也是決定二者載機數量差異的主要原因。不過也有朋友會問:山東號和遼甯號相比,拆除了原先蘇式的12枚SS-N-19導彈發射裝置,因此肯定可以騰出空間多裝幾架飛機。這個說法只能說過于理想化,只要看過遼甯號和庫茲涅佐夫號兩艘航母的甲板布置就明白,SS-N-19導彈發射架距離機庫至少有40米遠(上圖紅圈內),中間是艦體承重結構,因此即使拆除也不可能將其和機庫連在一起。另外航母機庫由于必須設計成無支撐柱的結構,其自身的強度也是有限的,所以整個機庫的面積不可能無限制擴大。所以有報道稱山東艦可以搭載36架殲-15戰鬥機,比遼甯艦增加50%這顯然是誤報。
其實從理論上說,如果不考慮甲板調度,山東艦確實可以裝得下36架殲-15戰鬥機。因爲其機庫面積和遼甯艦相比,最終擴大約15%,這意味著山東艦的機庫可以多搭載2架殲-15,也就是說,山東艦的機庫可以停放24架殲-15戰鬥機,而其余12架則可以停放在山東艦的甲板上。但是由于殲-15戰鬥機體積上比美軍的F/A-18和F-35B/C都要略大一點,機庫塞滿,甲板再停放12架的話,就完全沒有正常調度的空間,也就根本無法發揮戰鬥力,所以雖然山東艦確實可以搭載最多36架殲-15戰鬥機,但是卻沒有實戰意義,所以在真正作戰情況下,也不可能搭載那麽多。
正常條件通常是機庫裝滿(24架),然後甲板上再額外放置2~4架(用于緊急起飛應付突發情況),這樣山東艦的正常載機數量應該是26~28架左右。同時再加上12架左右的直升機,山東艦的總計載機量應該在38~40架之間,這個數字是比較合理的。
雖然山東艦和遼甯艦相比,提升水平有限,但是也正是因爲兩艦性能相近,所以更便于共同編隊訓練,也便于快速形成戰鬥力。雖然大型平甲板配彈射器的航母是我國海軍最終追求的目標,不過那種航母確實建造難度較大,且我國也沒有使用經驗,而遼甯艦我們已經有了7年的使用經驗,由此可以確保山東艦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戰鬥力,而形成戰鬥力的航母對于目前的我們而言,才是最有意義的。
(航母甲板不可能完全停滿飛機,必須要預留出足夠的空間以進行飛機調度,同時還要預留出空間,確保升降機可以自由調度機庫和甲板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