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體濕和體寒是相同的內容,但是實際上,從中醫角度來說,這兩者並不相同。
濕氣存于體內多表現爲身體困重,精神疲乏,頭昏發蒙等。
體寒是身體內有寒氣,包括脾胃虛寒或者肝腎陽虛,以身體怕冷爲主要表現。
下面就一起具體的了解下吧
體濕的症狀
體濕即爲體內濕氣,其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濕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爲奸。
濕氣遇寒則成爲寒濕,濕氣遇熱則成爲濕熱,濕氣遇風則成爲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爲什麽現代人的病那麽複雜,那麽難治?因爲他們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裏應外合,糾纏不清!
怎麽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爲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裏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麽別扭。
體寒的症狀
“體寒”,以中醫看,大部分叫做“虛寒”,就是體質虛且寒。中醫對于病情,可以用“八綱辨證”法說明,分成“陰、陽、表、裏、虛、實、寒、熱”這個八綱辨證,虛跟寒都在同一個人身上表現,所以我們就說這個人虛寒。寒體質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虛就更怕冷了。
體寒是由于體質和生活習慣的交錯而引起的症狀,要想徹底治療體寒,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意,並且長久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地防治體寒。
身體中的熱量大部分是由“肌肉”産生的,特別是通過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體熱的效果。
平日裏,可盡量用腳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環流暢了,體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預防。
典型症狀
輕度體寒症狀
1、怕冷,手腳冰涼。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複期長。
3、生理期經痛嚴重,腹部有垂墜感。
4、面色暗淡,無血色。
5、易疲勞,關節部位易酸痛。
6、睡眠質量差,睡眠淺。
符合以上3項即可視爲輕度體寒。
中度體寒症狀
1、口腔內易發炎,易長口瘡。
2、容易便秘,經常覺得肚子漲。
3、生理期紊亂,天冷後易延期或量少。
4、皮膚幹燥易幹裂。
5、腳後跟易幹裂,腳部血液循環差。
6、愛吃水果、冰激淩等冷食。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爲中度體寒症狀。
重度體寒症狀
1、下半身水腫嚴重。
2、尿頻,尿液不易排出。
3、睡一夜手腳都仍冰冷。
4、起床時手腳發麻。
5、經常感到疲倦,四肢發酸,沒有精神。
6、經常感到胃脹氣。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爲重度體寒患者。
健脾祛濕 手法治療
1按足三裏穴
祛濕,可以按足三裏穴,有助于運化水濕。取足三裏穴,也就是俗稱的“老母雞穴”,握拳輕扣兩百下,以略感酸脹爲度,早晚各一次,可以達到調和營衛之氣的作用。
2脾經上的「祛濕方」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而脾主運濕,所以祛濕的關鍵在于健脾。這是一招不吃藥而健脾祛濕的方法:
如上圖,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複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就通暢了。每天堅持做不僅健脾利濕,還能減肥美容。
注:若非醫生操作,孕婦慎按三陰交。
3祛濕大穴——承山
承山穴是祛濕大穴。濕氣重的人按承山穴,酸脹痛感會非常明顯。因濕重而常感困倦時,承山一按就能醒神了。按揉承山幾分鍾,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表示膀胱經上的陽氣被激發,正在排出濕氣。
【取穴】
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爲承山穴。
【方法】
①如果你的床沿有一定硬度,可以躺在床上,將承山穴剛好放到床沿的位置,來回轉動小腿,或擡腿自由落下即可敲擊按摩到承山穴。
②站立,用腳跟敲擊另一側的承山穴。或用按摩錘敲打承山穴。
③坐姿,采取自信男人的搭腿法,將腳踝搭在膝蓋上,剛好將小腿肚面向自己,用手或牛角按揉承山穴。
注:以上方法任選其一即可,每天5~10分鍾,最佳時段是下午三點到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