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毋阿力 責編/劉霞
2017年9月,對于中國的比特幣市場而言,仿佛在一夜之間從夏入冬。根據9月4日下發的《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文件精神,國內三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先後發表聲明,稱將暫停注冊、人民幣充值業務,將于9月30日前通知所有用戶即將停止交易。
不止三大交易平台,其他主要的數字資産交易平台大多也發布了類似公告。就這樣,國內主要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基本都已經公布了退出虛擬貨幣交易,過往市場的喧囂,從此煙消雲散。
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虛擬貨幣交易在華被禁,市場一下子被關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很多人看來,盡管對于比特幣的監管遲早要來,但預期中的監管政策更多是資金托管、投資者適當性等,恐怕大多數人都沒想到竟然是直接關閉。監管如此嚴厲,力度超出預期。
在宏觀經濟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鑄幣稅(Seigniorage Revenue)”。鑄幣稅的意思,是指貨幣鑄造成本低于其面值而産生的差額。在紙幣時代,政府印制鈔票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政府擁有印制貨幣的壟斷權,因此能夠獲得全部的鑄幣稅。
以美國政府爲例。在過去十年中,美聯儲每年增加600億到1000億美元左右的貨幣供給。用這些印制起來毫無成本的美元,美國政府可以購買任何資産、商品和服務,因此它們對于美國政府來說是一筆非常重要的收入。要想讓政府放棄這筆收入,和比特幣這樣的虛擬貨幣“分一杯羹”,這簡直讓人不可想象。事實上,任何政府都沒有理由讓這樣的情形發生。
同樣的道理和邏輯,對于其他政府也適用。
在2014〜2016年間,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爲比特幣最大的交易市場。因此我國政府對比特幣交易做出反應,其實也是情有可原。
2017年,在我國政府開始嚴肅對待ICO和比特幣交易平台後,以人民幣計的比特幣交易量大幅度下降,其市場份額被美元和其他貨幣取代。
所謂ICO源自股票市場IPO的概念,即指區塊鏈項目首次發行代幣。項目投資人以所持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兌換項目發起人發出的幣種。
事實上,虛擬幣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其所依托的區塊鏈技術本質爲“開放式源代碼”。四五個金融和IT從業者一個晚上就能做出一個虛擬幣種。目前,已有上千種代幣。倘若ICO泛濫開來,任何人都以此造幣發行虛擬幣,不排除會有幾萬種乃至幾百萬種幣種出現,勢必會擾亂貨幣體系,影響實際有效貨幣供給,幹擾政府通過貨幣手段對經濟的幹預。
因此,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委《關于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爲,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伴隨如此龐多幣種而來的,還有惡性通脹!
據統計,截止2018年8月底,全球加密數字貨幣總市值爲2895.31億美元。
伴隨比特幣價格的瘋漲,比特幣及其相關産業投機氣氛濃厚,投資者盲目跟風炒作甚至失去理性。私人和機構持有比特幣已經從早期的技術偏好,發展到現在的投資和投機。被央行禁止的ICO原本是區塊鏈項目非常重要的融資手段。但是,2017年以來,國內ICO項目上線頻率呈指數級加速趨勢,融資規模和用戶參與程度也呈現加速上升趨勢。顯然這其中很多ICO項目已經脫離了區塊鏈本身。比特幣交易平台作爲絕大部分比特幣投資者買賣比特幣的渠道,對這種投機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些平台開展融資融幣、杠杆交易、拆分買賣虛擬貨幣,已經涉嫌違法證券活動。
大量的資金湧入,使規模有限的比特幣對法定貨幣的價格隨之大漲。而價格的迅猛上漲,又吸引更多資金湧入,泡沫和風險,包括操縱市場和欺詐傳銷行爲隨之膨脹。特別是ICO的爆發式發展,正在廣泛吸引社會公衆和資金投入,更是帶來極大的風險隱患,而中國已經成爲比特幣挖礦、交易和ICO全世界最集中、最高漲的地方,再不采取果斷措施進行必要的監管,恐怕將出現重大社會問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經過調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相關部委在全世界率先叫停ICO,進而叫停比特幣等網絡數字幣的交易平台。
自古以來,國家的真正財富來源于實體産業。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泥潭裏,在東西方經濟權爭奪的最後關頭,國家實體經濟決不可受到任何事物的左右。近幾年來,監管部門一直強調,要脫虛向實,保護好實體經濟。2017年7月份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已經爲今後幾年的監管確定了主基調,即嚴格控制風險、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但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發展方向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都與這一理念背道而馳,它像吸血鬼一樣吸食著來自實體經濟的産出,自我繁殖,這也是中國政府當前對比特幣踩刹車的主要原因之一。
虛擬代幣對中國金融系統的影響,其表層危害在于轉移資産。
據《證券日報》的報道,2017年5月中旬至8月末,90天內中國買家在倫敦購買的房産,耗資超過了36億英鎊,合計高達約317億元人民幣。事實上,近年來國人海外購房熱潮頻頻上演。
上述看似無關的消息卻暗藏疑問: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之下是不可自由兌換的,簡單的說就是人民幣換彙之後不能對外進行投資、更不能用于海外購置資産,幾百億購房款額又是如何可能呢?比特幣等虛擬代幣爲此提供了可能。不少玩家在國內購買代幣後,立刻轉向境外兌換外幣,就可在當地購房。倘若虛擬幣在國內泛濫,國內財富即刻就可被轉移。
不僅如此,資本逐利會産生吸金效應。數百倍的利潤吸引著大量玩家將資金投入其中,此前不乏玩家賣房炒作代幣,一夜獲利近千萬。高額利潤驅使下,倘若玩家將證券市場中的資金取出盡數投入代幣市場,金融體系崩塌在所難免。
自身運行機制産生固有風險
2017年5月12日20時左右,一款名爲“WannaCry”(想哭)的勒索軟件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用戶只要開機上網,主機就可能會被攻擊並導致存儲文件被加密,解鎖的方法只能是以比特幣形式支付贖金。短短24小時內,該病毒席卷全球超過150個國家,感染電腦超過30萬台。全球多個高校校內網、大型企業內網和政府機構專網中招,造成嚴重的危機管理問題。中國也有部分Windows操作系統用戶遭受感染。
處于事件焦點中的,除了勒索病毒,還有比特幣。這一“病毒敲詐”事件讓比特幣需求快速上升,拉動價格再創新高,從1月初的6000元/個暴漲至6月份的超過20000元/個,漲幅達300%之多。敲詐勒索病毒爲什麽選擇比特幣支付?勒索人爲何如此自信在收款時不被追蹤到?這一切,都與比特幣自帶的特性有關。
但這些交易平台風險重重。一種情況是攜款潛逃,例如2013年,國內比特幣交易平台GBL,以遭黑客攻擊爲由突然跑路,用戶損失2000多萬元。
還有一種情況是網絡安全和風險防控不到位。2016年,香港比特幣交易平台Bitfinex約7200萬美元的比特幣遭竊,最終的損失卻要由用戶平攤。
此外,比特幣交易平台兼具信息中介和交易中介職能,爲炒買炒賣活動提供了信息和交易便利,也是造成比特幣市場風險的重要原因。⋯⋯可以預想到,如果不加管控,不遠的將來,我們所面臨的一切違法犯罪都會結親比特幣!
不同于法幣,比特幣的背後沒有國家信用的背書,也沒有法定意義的保障,完全是靠一群人所制定的規則去執行,去發展。因此,比特幣造富神話背後隱藏的這些諸多潛在風險,其實都是其自身運行機制而産生的固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