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志到底是不是在浪費寶貴的彈藥?
在華爲的“心聲社區”中有一篇《任總在個人績效管理優化工作彙報會上的講話》,任總提到了公司寫日志的問題,他說過去是因爲市場人員撒得開,管理體系跟不上,只能通過寫日志來看他的工作。隨著組織建設完善,並不需要強調寫日志。而文員、主管都在一起工作,每天工作成果都看得見,完全沒必要寫日志。
既然工作日報對管理者與一線員工都有意義,那爲什麽還會遭人诟病?
我想有兩點原因:一是重複勞動,二是信息不實。
任正非談到主管看得見文員工作,就沒必要再寫日志。這裏寫日志就是重複勞動,確實是浪費彈藥。
在實際工作中,領導會關注下屬的重點任務,詢問員工工作進展。員工在任務異常或有階段性成果時,也會進行彙報。如果再填工作日志就相當于將這部分信息再搬運一遍,“嚼過的梨子自然不甜”。
除了重複勞動打擊員工積極性,信息不實也會讓工作日報的價值大大降低。
很多工作並不能簡單地去用時間衡量,尤其是創作型活動。比如,一個設計師用了半天時間搜集同行業信息,然後用3個小時思考設計方案,最後用5分鍾做了一個LOGO。搜集信息、思考方案、設計LOGO這些活動的時間都是彈性的,有時候沒有靈感,可能會思考更長時間,這個過程沒有輸出成果,領導可能就會覺得你把時間浪費掉了。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創始人事件,要求設計師一天設計100張圖供領導選擇。在某些領導眼裏,只有“圖”是輸出成果,抖音裏15秒就能設計一張海報,你一天設計100張圖不挺正常嗎?
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員工?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應對桀骜不馴的優秀應屆生?
大意就是公司有個應屆生技術水平很高,堪比孫悟空,也和孫悟空一樣不好管,不加班,三天的活兒一天就幹完了,後面就刷微博不接受任務了。
我曾經與我的老領導相處和諧,他交給我一項任務,就會告訴我什麽時候完成,同時,分解成幾個步驟,比如要完成一份産品規劃PPT,一天交框架思路,三天交初稿,5天交終稿。定好分解計劃之後,我只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結果,他也不會幹涉我每天的工作安排,這讓我很是感激。
他說:“只要你能在相應時間內滿足我的需求,你自己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後來,我接受一項工作也會主動分解計劃,然後向他說明細分活動的節點,也算是彼此的默契。
你是否遇到過有同事跟你交代一件任務,然後每天都問進展?工作一多,你可能就會覺得不勝其煩。
員工如何簡化日志工作,有效管理時間?
回到員工填寫日志的問題,如何既發揮日志的作用又不被日志所累?
其實,日志只是時間管理的一種工具,要想獲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配合其它方法,簡化日志工作。
這裏有一套經過驗證的任務推進方法,我把它總結爲:由預設結果倒排計劃,每日事項清單化,日志複盤再循環。
1)由預設結果倒排計劃
要想讓領導放手就應該先讓領導放心,也就是說我們承接一項任務,需要給領導安全感。而安全感來源于確定性,未來是清晰明確的,那自然就沒什麽可擔心的。
在上述領導管理員工方面,我提到領導要抓結果,如果任務複雜,則進行計劃細分,這其中細分計劃也是員工要掌握的工作方法。
在咨詢行業,細分計劃一般采用從成果倒推的方法,也就是“輸出驅動”。在著手工作前,你要先勾勒出預期結果的大致構成,然後根據預期結果倒排計劃。
每日計劃示例
Excel表格模板可以參照:
高效秘技!用EXCEL制作導航頁和日志表管理日常工作
那我們要從哪項任務開始?
《吃掉那只青蛙》一書中講到,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青蛙,你就會欣喜地發現,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裏,將沒有什麽比這個更糟糕的了。
爲了保證我們的工作沒有偏離目標,我們就要進行檢查,檢查每天的工作是否按預期完成。如果沒有,現狀與目標的差距在哪裏?我們要采取什麽樣的改進處理方案才能糾正偏差?我們按照目標、現狀、改進方案修正計劃P,便可以進入新一輪PDCA循環,從而一步步趨近目標。
我是董樓主,一個職場江湖說書人,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點贊留言,謝謝。
參考資料:
《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史蒂夫·馬丁 / 諾厄·戈爾茨坦 / 羅伯特·西奧迪尼
《靠譜》,大石哲之
《吃掉那只青蛙》,博恩·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