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顯示,年長者無論是靜態欣賞藝術活動或參與藝術實踐,生活素質皆比不接觸或參與任何藝術活動的年長者來得高,身心也更爲健康。
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院心理系研究小組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對超過1000名介于50歲至80多歲長者進行調查,探討參與藝術活動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影響。調查獲國家藝術理事會資助。
受訪者當中,60%屬于過去半年觀賞至少一項藝術或文化活動的“藝術出席者”(arts attendees),這類活動包括欣賞影片、劇場表演及參觀文史展覽。17%屬于積極投入藝術實踐的“藝術參與者”(arts participants),他們過去三個月至少參與一項藝術活動,包括繪畫、演奏音樂及手工制作等。部分出席者和參與者的身份重疊。
生活素質指數高出4%
研究員采用一系列客觀及主觀測量指標,掌握調查對象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等指數後發現,“出席者”和“參與者”的生活素質指數,都分別比不出席或參與藝術活動者高出4%。個別生活素質指標包括對自我健康狀況的評估、對日常生活及人際關系滿意度等。
藝術“出席者”的生理健康及心智能力指數,比不欣賞或參與任何藝術活動的長者分別高出3%。至于藝術“參與者”, 他們對人生意義的評價和心理健康指數,分別比不參與者,高出10%和4%。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昨天在第四屆“樂齡關懷藝術研討會”上宣布調查結果時指出,每四個參與調查的長者,就有三人同意藝術提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管道。“調查肯定了我們通過藝術活動聯系社區,及鼓勵人們過更充實生活所做的努力。”
主導調查的南大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何孝恩受訪時說,如今有強有力證據顯示藝術有助提倡身心健康和延緩長者健康退化,政府可考慮增加對文化藝術領域的撥款,在社區推行更長期的藝術活動,讓藝術滲透年長者的日常生活,同時協助藝術工作者在社會服務及醫療領域開展職業渠道,讓更多長者受益。
由于不少長者反映,博物館和劇場藝術讓他們感到難以親近,何孝恩建議當局推廣不同形式的藝術,尤其是那些更容易讓年長者産生共鳴的手工藝術,或讓他們敘述自身故事的文化活動。活動費用是許多年長者考慮的首要因素之一。他認爲,當局也可探討以更創意的方式津貼長者投入藝術活動,例如通過公積金戶頭提供津貼,讓長者用來參與藝術活動。
爲讓本地文化藝術領域更活躍及包容,藝理會已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同社區發展理事會合作通過“關懷藝術基金”,資助弱勢群體參與藝術活動,以及舉辦以長者爲對象的“藝悅樂齡”藝術節等。
有鑒于上述調查結果,藝理會下來有意在社區爲年長者增加藝術“接觸點”,例如明年起將“藝悅樂齡”的演出或放映會帶入療養院和社區醫院,以及培訓更多義工爲獨居年長者舉辦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