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總愛把“吃飽沒”挂在嘴邊,以表達對小輩的關懷。想到食物是聯系各年齡層的有效方法,吳惠恩以此作爲靈感,設計名爲“吃飽沒”的互動遊戲,以喚起失智症患者回憶。
吳惠恩(24歲)是南洋理工大學産品設計三年級學生。她與男友外婆關系非常親密,對方在前年患上失智症,令她意識到與失智症患者溝通不容易。
因此,她把年長者熟悉的食物拍成照片再制成磁鐵,然後把磁鐵、粘土和MP3播放機等,裝在傳統的三層鋁制鐵盒(tingkat),讓義工選擇與患者進行各種遊戲,包括制作粘土模型。
遊戲照片喚起回憶打開話匣
吳惠恩說:“一名患者試玩遊戲時,看到磁鐵上的照片後,開始跟義工講述她住在甘榜的故事。我希望遊戲可以喚起回憶和制造話題,增進患者與他人的溝通。”
黃廷方綜合醫院和裕廊社區醫院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首次讓學生爲失智症患者挑戰設計遊戲。三名學生來自南大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是本科生在校研究計劃參與者。
她們在教授和職能治療師的指導下,花了一年時間完成這個項目。學生也實地走訪失智症病人,了解他們平日所接觸的遊戲。
超過10名失智症患者在上個月試玩了這三款遊戲,義工也使用新遊戲與患者交流。由于反應不俗,院方目前正與校方探討生産更多種遊戲,讓更多患者受益。
指導學生的黃廷方綜合醫院高級職能治療師朱昌滿(39歲)說,不同失智症患者對遊戲的需求大不相同。例如,輕微失智症患者的遊戲應該結合感官和活動元素,而大部分嚴重患者因無法自行行動,遊戲就更注重感官元素。
“這些遊戲結合各種本地素材如鋁制鐵盒、本地美食和十二生肖等,讓人覺得熟悉舒服……參加這些活動能讓他們發揮潛能,加強自信心和減少寂寞感。”
修讀數碼動畫的許珺敏(22歲)把所學知識與七巧板拼圖結合,讓患者利用不同形狀拼圖,拼湊成十二生肖。義工可以爲拼圖拍照,再使用定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相關軟件,讓動物“動起來”。
謝易霖(23歲)設計的木塊遊戲MatchLink,以六種基本顔色和四種材質爲主,能任意調整遊戲的難度。例如,患者應該找出相同材質的木塊,或說出特定木塊位置,訓練腦力和記憶。
“我原本想加入溫度和嗅覺的元素,但考慮到遊戲會變得複雜,便打消這個念頭……但這個項目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思考未來創業的可能性,以設計更多款遊戲來幫助病人。”
三款遊戲昨天在黃廷方綜合醫院舉行的藝術與健康嘉年華(Arts&Health Festival)展出。活動爲期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