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市區線第三階段●早報調查
李思敏 鄧玮婷 報道
接受《聯合早報》問卷調查的100名駕車者中,有近九成的受訪者住家或辦公場所離濱海市區線第三階段地鐵站少過10分鍾的步行距離。學者指出,地鐵提供的便利性加上政府的推動,相信能吸引更多擁車族改搭地鐵。
接受《聯合早報》問卷調查的100名駕車者中,有接近九成的受訪者住家或辦公場所離濱海市區線第三階段地鐵站少過10分鍾的步行距離。
居住在烏美1道的楊麟榮(41歲,送貨員)是其中一人,他從住家走到新的烏美地鐵站只需五分鍾。以後他准備在下班後把車停在家裏,與家人搭地鐵外出吃晚餐。
他說:“從烏美搭地鐵到實龍崗或巴耶利峇只需搭幾個站,不用擔心找不到停車位,還能直通一些以往較難到達的地方如勿洛蓄水池,多了休閑和餐飲選擇。”
到了周末,他還可以和家人搭地鐵到父母位于中峇魯的住家,再跟他們一起出門。“有時想帶父母出去走走,但一想到市區停車費很貴就作罷,以後我們可搭地鐵到市區用餐或逛逛。”
市區線第三階段通車後,會有多5萬8000戶住家附近就有地鐵站,使得離地鐵站不到10分鍾步行距離的家庭增至80萬9000戶。這也意味著,共有約64%的家庭只需步行10分鍾內就有地鐵站,比目前約60%多四個百分點。
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地鐵網絡延長一倍至360公裏後,每10戶家庭中有八戶步行不到10分鍾就有地鐵站。
研究交通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纮博士認爲,地鐵提供的便利性再加上政府的推動,相信能吸引更多擁車族改搭地鐵。
他說:“政府要鼓勵減少用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地鐵網絡要有一定的覆蓋度,市區線全線通車後,即使是長距離路程也能靠地鐵完成,相信地鐵覆蓋度已能滿足大多數人的日常出行。”
部分人仍選擇開車
對于仍有部分人選擇開車,李德纮認爲這與他們的個人活動形態相關。
“有些人的工作場所毗鄰地鐵站,但他們可能會在下班後參加聚會或者 其他私人活動,認爲開車還是比較方便。”
住在市區線第二階段山景站附近的潘威鴻(48歲,科技人員)雖以後可直接搭地鐵到烏美站附近上班,但他仍會選擇開車。
他說:“我幾乎每天需要到兩三個地方開會,而這些地方不是地鐵能夠輕易到達的,開車還是會比較便利。”
他只有在周末才會考慮偶爾改搭地鐵,“有時會在周末去市區參加聚會,或是跟朋友到體育城運動,碰到這種情況就可以考慮搭地鐵”。
放棄擁車節省不少開銷
處于半退休狀態的吳毅鵬(62歲)駕駛了10年的汽車擁車證在前年到期時,考慮到組屋附近新建的加基武吉地鐵站約兩年後就會啓用,他決定放棄擁車,改搭公共交通出行。
吳毅鵬去年賣掉勿洛蓄水池一帶的雙層公寓式組屋,購買了加基武吉站附近一個四房式組屋單位。
“買房時,我們特別挑了一個靠近地鐵站的地方,方便出行。我兒子就住在新的勿洛北地鐵站附近,只要搭一個站就到了。”
由于新家在整修,他目前暫時和兒子同住,也幫忙照顧孫子,有時也會開兒子的汽車載送孫子。
“只要情況允許,我都盡可能帶孫子搭巴士或地鐵,不希望讓他們養成出門就要開車的習慣。”
他笑說,與孫子搭公共交通,也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地鐵列車有大大的窗口,孫子看到外面的建築和景色就會問東問西,我也很樂意跟他講解或分享經曆。祖孫之間多了溝通,感情變得更好。”
吳毅鵬說,乘搭公共交通,除了不用擔心困在車龍中,也節省不少開銷。“以往,每個星期都得爲車子打油,每次約90元,現在出門搭車可用樂齡優惠車資卡,每個月交通費不到50元。”
多年習慣不打算放棄擁車
住在芽籠巴魯一帶約19年的陳舒音(55歲,業務發展總監)以後只需約七分鍾,就能從住家走到新的芽籠巴魯地鐵站搭車,但她一家人擁車多年,已成習慣,即使地鐵開到住家門前,她也不打算放棄擁車。
她說:“汽車爲家人帶來便利,當我們要外出時,不用考慮太多,坐上汽車就能出發。”
陳舒音坦言,汽車確實是個奢侈品,但擁車多年,要放棄並不容易。“畢竟我喜歡,也享受開車過程,因此不考慮放棄汽車。”
陳舒音育有三名年齡介于22歲至29歲的兒女,他們都已考獲駕照,她有時也會讓他們用車,尤其當他們工作地方偏遠,又需工作到較遲的時候。
當孩子用車時,她就會改搭公共交通,目前最靠近住家的地鐵站是文慶站,距離約兩個巴士站。“只要天氣晴朗,我都會選擇走路,就當作運動。芽籠巴魯站啓用後,地鐵站離住家更近,更加方便。”
雖不會放棄擁車,但她相信以後會減少用車,更常搭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