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彥薇 報道
本地亂過馬路案件逐年攀升,受訪學者認爲這個問題難以根治,主張針對公衆需求“對症下藥”。
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纮博士直言:“亂過馬路是人的天性。”他強調,亂過馬路是不應該有的行爲,“但是站在行人的角度,當行人天橋或斑馬線的位置無法讓行人以最短的距離走到目的地時,就會出現亂過馬路的情況。”
他建議,管理道路基礎設施的陸路交通管理局和取締亂過馬路的交警或可合作找出公衆亂過馬路的“黑區”,針對該路段的情況增設天橋或斑馬線,以應付行人需求。
他說:“國外采用了一些交通舒緩措施讓車輛不容易順暢行駛,例如凸出地面的斑馬線和路隆,在減緩車速的同時也能兼顧行人安全。”
年長者體力有限無法過天橋
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兼職高級研究員戈彼納·梅農指出,不是每個路段都適合相同的道路設施,例如在較寬的道路中央可設置防護圍欄,阻止行人跨越,但較窄的道路則不適合這種方法。
他指出,年長者體力有限,反應也較慢,無法時刻應付馬路上的各種情況,也沒能力爬上行人天橋,因此他建議年長者出行時應找人陪伴,多穿淺色衣服,容易引起駕駛者的注意。
公衆:即使曾遭取締
也未必會改變習慣
在橋北路一帶工作的瑪麗(36歲,行政員)指出,橋北路一帶有許多年長居民,但大家都習以爲常地亂過馬路,她上下班時也會跟著他們一起過馬路。
雖然她在昨天一場取締行動中因違例而被交警抄下個人資料,並有可能接獲警告信,甚至遭罰款,但她坦言不一定會因此改變過馬路的習慣。
她說:“不論是年輕或年長者,除非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否則相信大家過馬路的習慣不會因爲簡單的宣導,或接獲罰單而改變。”
育有八個月大孩子的林涵潔(33歲,自雇人士)說:“如果我抱著孩子,我就一定會用行人天橋或斑馬線過馬路。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而附近沒有斑馬線或行人天橋,我會越過馬路。”
她認爲大部分年長者是因爲體力不足或貪圖方便,所以不使用行人天橋。
黃亞妹(63歲,兼職清潔工)說,她平常在車流較少的小路會越過馬路,但是如果在車流量高、車速太快或車道太多的路段,她還是會選擇使用斑馬線或行人天橋。
她說:“雖然我走路很快,但是看到車速很快的車子開過來,心裏還是會很害怕,所以我不敢在這麽危險的地方亂過馬路。我現在還可以爬行人天橋,只是要慢慢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