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3歲的寶寶出現啃指甲的習慣時,家長常常都會四處打聽,我家寶寶是不是缺什麽營養,怎麽還愛啃指甲?在這個物質豐裕的時代,寶寶很少會出現營養不良或缺乏維生素的問題。所以咬指甲的行爲還真不是缺乏維生素,而是心理上缺了營養。
咬指甲的行爲多見于2歲,一般都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也有些孩子會把這個惡習持續保持下去。長期咬指甲非但不衛生,還可能導致手指頭變粗、變短、甲床損壞,牙齒排列不齊,更嚴重著還會發生甲溝炎的情況。
寶寶爲什麽愛啃指甲
1、口腔敏感期
寶寶在出生時就有吸吮手指或異物的習慣,這是因爲寶寶在學會用手探索世界之前,口腔會在這個期間內扮演一個探索工具的作用,這個探索時期又稱“口腔敏感期”。寶寶在這個時期內,會把手能夠摸到東西放到嘴巴裏,讓大腦對物品的形狀、味道有個認知,從而獲得心理滿足。
這個口腔敏感期會在1歲前結束,在此期間如果被強行終止,極大可能出現“口腔敏感期”延後的情況,在1歲後出現補償性反應,如“舔手指、啃指甲”等。11歲前寶寶的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允許孩子去“吃”。
2、心裏壓力大
寶寶都過了1歲了,還愛咬手指,出現這種反應的是心理上的情緒,例如緊張、沮喪、被責罵、自卑感、其根源主要是受到關注度不夠或是缺乏安全感,特別是有些孩子,由于在咬手指時經常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批評,會産生緊張、害怕的情緒,從而咬手指成爲了發泄內心情緒的一個通道。
3、沒有安全感
5歲前寶寶的情感方面還沒有發育完全,沒有安全感是很常見的,如果自家寶寶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或者父母不在身邊,寶寶很容易哭的昏天黑地,這正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在寶寶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寶寶通過哭鬧宣泄換來的卻是父母的“消停點,不許哭”等多種責備的話,這種方法或許能夠讓寶寶安靜下來,但寶寶的恐慌卻湧上心頭,卻無處宣泄,從而會用咬指甲的行爲來宣泄內心的恐慌感。
幫助孩子改變“惡習”
- 1、找到心理根源
孩子到了3歲還在咬指甲,家長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用細心和同理心,找到讓孩子緊張、害怕的誘發原因,從源頭來解決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問題。
父母在找到根源後,父母可以在孩子緊張咬指甲的時候,不要在隨口說說,而是多拉拉寶寶的手,摸摸孩子的頭,讓寶寶複雜的情緒得到緩解。
- 2、營造家庭“安全感”
如果寶寶在家中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作爲父母要認真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給到寶寶足夠多的安全感?在平常的生活中是不是做了“傷害”寶寶的事情?例如:控制不好情緒的父母總向寶寶發火,在寶寶面前抱怨生活的不易,常恐嚇孩子不要他了,這些行爲都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
父母作爲寶寶學習的榜樣,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從小爲孩子帶來積極的正能量,讓寶寶變得開朗自信,只有這樣,寶寶才能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從而改掉因缺乏安全感所帶來啃指甲的壞習慣。
- 3、給個提醒物
寶寶1歲前的“口腔敏感期”被強行終止,1歲後極易出現咬指甲補償性反應,這時父母需要轉移孩子注意力。例如:在寶寶吃手指的時候,給寶寶手中拿一些好玩的玩具,也可以在孩子的手指上貼上好看的貼紙,或者爲孩子塗抹上幼兒專用的安全指甲油,從而讓寶寶在想啃手指時能夠轉移注意力,一段時間後咬指甲的補償性反映便會結束,沒有養成習慣的寶寶,自然不會再咬手指啦。
給寶寶提醒物前一定要確定“找到心理根源、有安全感”後使用才有效。
導師的女兒就比較重視好習慣的養成,女兒10個月的時候就不咬手指了,我是在女兒一歲時就開始讓女兒看這些能夠培養好習慣的繪本了。主要是一些不知道原理的生活常識當媽的講不出來,而繪本的表述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
比如:“爲什麽要做一個誠實的寶寶?”,發現自己說了一大堆,寶寶卻啥都沒懂……但是繪本中的故事能通過孩子的角度,讓孩子真正了解誠實這個詞的意思。
作爲育兒小導師覺得這套《幼兒行爲習慣管理親子繪本》很有用,一套30冊包含的故事也很全面,例如:“插排孔不能亂碰,不搗亂,陌生人”等等對寶寶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都說寶寶大腦發育好的表現是“說謊”,導師可不想讓孩子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訓練!從小給寶寶玩一些能夠激發左右腦的遊戲才是王道,在一次聽關于幼兒大腦開發的講座時,一個專家把《幼兒左右腦開發遊戲書》推薦給我,10冊書裏,包含了近350個遊戲,能夠訓練孩子的邏輯推理、分析能力、記憶力、觀察力孩子愛玩不說,還開發大腦,這已經成爲了娃她爸和女兒每晚睡前必玩的遊戲!
↓↓↓↓↓點擊下方圖片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