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雪芬
仁光澤世
承前啓後
李光前逝世50年紀念特輯
本地曆史學者
李元瑾博士
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
用了千裏馬與伯樂
來形容李光前與陳嘉庚。
李光前這匹千裏馬
遇見三位伯樂,
最終在大伯樂
陳嘉庚底下茁壯成長,
馳騁商場,
青出于藍,
終成爲世界十大
華人富商之一的
金融钜子。
這匹千裏馬的崛起與發迹,及其家族企業得以永續發展,李元瑾認爲與他文化資本的累積與轉換有關。
李光前,原名李玉坤,福建南安縣芙蓉鄉人。1893年出生,1967年逝世。
他經曆了中國滿清沒落、辛亥革命、世界第一次大戰、二戰、韓戰、共産中國的建立;在新加坡,他經曆過殖民地時代、日本統治時代、英國回歸、新馬合並、新加坡獨立。
在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底下,李光前是如何成爲一代儒商、教育家及慈善家?
李元瑾博士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創系主任,也是資深曆史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爲新馬曆史人物、新馬華文教育、海峽華人、東南亞儒學、東南亞華人與近代中國等。
李元瑾在專訪中用了中國古代名句“千裏馬與伯樂”,以及現代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論”來分析李光前的崛起、走向成功,創造企業王國,而且永續發展的種種因素。
走向成功三階段
但爲了不要專美于前,她一開始就說明,自己在退休前指導學生龍堅撰寫博士論文《新加坡華商之文化資本的累積與轉換》(已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龍堅以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論爲理論基礎,創設本身的研究架構體系。
布迪厄把資本分成三個類型;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而這三種資本是可以累積和轉換的。
李元瑾認爲,陳李之間的關系,有兩個關鍵;一、馬是具有潛質的,二、伯樂能分辨駿馬。陳嘉庚對李光前的知遇之恩和重點栽培,讓李光前個人條件逐步的具備,逐步的完善。
李元瑾把李光前走向成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千裏馬的養成,同時也是文化資本的累積,即李光前受教育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入商界,遇伯樂,用文化資本的理論來說,指李光前開始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跟商業網絡,用文化資本開始換取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也就是他加入陳嘉庚陣營,協助陳氏締造樹膠王國的過程。
第三個階段就是千裏馬馳騁商場,創建他的永續發展的王國了。這也是資本類型的成功轉換。他所積累的文化資本,讓他在適當的時候換取經濟資本,並在經濟蕭條和戰爭時期知道怎麽去處理危機和契機。
長期重視科技
管理模式中西合璧
李元瑾博士認爲,李光前因著自己的文化資源,比起其他人更能洞視世局,掌握先機,把危機化爲商機,並在艱難時重新出發。
她認爲李氏的成功在于他長期以來對科學技術的重視,以及累積了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
李元瑾說,李光前在陳嘉庚底下工作,吸收了市場運作、經營和管理等知識,但是也看到了一些弊病,比如家長式的管理方式和裙帶關系。
成立南益機構後,李光前將擁有權與管理權分開,也就是說,執行和管理交由管理專才。
“另一個遠見就是他很早就安排了接班人。他的第二代也蕭規曹隨,在適當的時候逐漸退居幕後,讓第三代接班。這也是其他人比較難做到的。”
以商養儒
助青少年累積文化資本
李元瑾也指出:“今日,你再也看不到陳嘉庚的家族企業、看不到陳六使的家族企業,但你看到李光前家族企業的生命力,看到李氏基金的發光發熱,這和他的文化資源非常有關系。”
李光前成立的李氏基金,善款主要是捐助教育和慈善,其中教育占了絕大多數。
“當李光前用文化資本換取了經濟資本,他回過頭來‘以商養儒’,重視教育協助大批青少年累積他們的文化資本。”
李博士認爲,“如果拿陳嘉庚和李光前作比較。他們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都有冒險精神,都有創業氣魄,都重視教育,但是他們兩人的文化資本是不同的。論教育程度、語文能力、科技知識、管理哲學,乃至子女教育方法,李光前都超越陳嘉庚。”
至于從經濟角度考察李光前的文化資本的累積和轉換,他的事業是成功的、持久的。作爲一個家族企業的創辦人,他和他的後代,都比其他人更爲出色。
“他可以跑得很快,懂得什麽時候拐彎,什麽時候往前沖。用文化資本論來看,他累積了當時稀缺的文化資本,然後轉換爲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走向成功。而這些資本的累積與轉換一直沒有停息。”
受教育:
千裏馬的養成 文化資本的累積
李光前的父親李國候(國專)是個讀書人,好學又寫得一手好字。小時候,李光前的家境十分貧寒,但父親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經濟困難,手頭拮據,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李光前于是在家鄉芙蓉鄉的時候就接受了私塾教育。
1903年,李光前10歲隨父親來新,在父親的安排下,開始進入英印學堂念書,主要是學習英文和算術,但同時他也學了一點淡米爾語。到了周末他就到崇正學堂去學華文。
到了15歲,滿清朝廷派官員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來選拔,招收40多名學生到南京的暨南學堂念書,以此栽培海外的華僑子弟,以後爲中國所用。
李光前因爲成績優異,就被選上,前往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學習。
兩年後,他考入北京清華高等學堂,之後轉到唐山路礦專門學堂(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
在中國這段期間,他受到了理科嚴謹的訓練,同時也有系統地吸收中華文化。
他還接觸到當時彌漫的新思潮,尤其是在唐山路礦專門學堂,思想前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局的動蕩打斷了李光前的學業,他也因此回到了新加坡。
1912年,李光前回到新加坡,在道南、崇正任教,並兼任《叻報》電訊翻譯員。不久,他考上英殖民地政府辦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攻讀美國一所大學的函授土木工程課程,但因爲經濟問題而中斷。
李元瑾博士分析,李光前文化的積累,是一步一步而且是慢慢地深化。
進入商場前,他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文化資本,等于他做了很好的准備。換句話說,在牽入商業場域前,千裏馬的素質已養成。而他父親扮演重要角色,讓他在中國和新加坡接受了正規的教育。
父親影響兒子對教育的重視,當他有更多的機會時,他就持續地掌握機會,把自己的文化資本更進一步的提高。父子之間有一種文化資本的傳承,兒子也致力于文化資本的累積。
遇伯樂:
用文化資本換取社會和經濟資本
李光前因爲考入測量專科學校,和英殖民地政府簽了五年合同。
1914年,中華國貨公司創辦人莊希泉幫他還了合約,他于是進入公司擔任英文文書及涉外工作,可以說莊希泉替他敞開了商界大門。也在這時候,陳嘉庚有意把樹膠貿易擴大到歐美市場,急需人才進行歐美交易。他發現了李光前的才能,就想把他招攬到自己的公司。
當時印尼華商張鴻南也想資助李光前到香港大學當工程研究生。
陳嘉庚取得了好友莊希泉的同意,並在莊希泉的勸說下,李光前加入了陳嘉庚的謙益公司。
1918年,李光前表現出色,升任樹膠貿易部經理。在兩年後,陳嘉庚將女兒陳愛禮許配給他,後來更將100股面值100元的華商銀行股票轉贈給他。四個月後,他在銀行股東大會上被推選爲董事。
李光前在謙益公司前後工作了11年,這期間,他學到許多工商貿易及經營管理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並與西方貿易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這一切也可說是爲他日後開創自己的事業鋪平了道路,可說是逐漸累積了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
李元瑾說:“唐朝韓愈說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覺得這是在說古代的中國人才很多,但是不少人懷才不遇,因爲沒有遇到伯樂,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在東南亞,在那個年頭,教育不發達,人才稀少的情況下,恐怕千裏馬也不常有。”
但是一個李光前,同一時間出現三位伯樂,一個是莊希泉,一個是張鴻南,另一個是陳嘉庚。他們都想栽培他,爲己所用。
李元瑾說,機會是讓給有准備的人,有做准備的人不多,李光前可說是做足了准備。當他遇到了伯樂,有得選擇時,他選擇了大伯樂。“如果李光前沒有遇到陳嘉庚,千裏馬還是可以奔騰,但是他奔跑的領域將會不同。也許他就會去深造,當了工程師,那麽他就不會是我們現在認識的,那麽有成就的李光前了。”
馳騁商場:
資本類型的成功轉換
在1920年代,樹膠業蓬勃發展,陳嘉庚的一些職員,包括陳六使等紛紛另起爐竈。
1927年,有一位英國商人准備回國,想把麻坡的1000英畝膠園以10萬元價格出售,以當時的市價已經很低了。李光前打算買過來,陳嘉庚大力反對,因爲膠園價格之所以這麽低,是因爲園內經常有猛虎傷人,工人不敢去割膠。
李元瑾博士說:“李光前懂得英語,懂得資訊的重要。他看到英文報刊登的新聞報道,那就是政府要在那一帶發展公路。他推測那一帶的地價會上漲。”
他買下地後,政府果然建了公路,膠園價格暴漲了,第二年他賣出淨賺了30萬。他也就取得了一定的經濟資本,並在嶽父陳嘉庚的同意下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益樹膠公司。
李元瑾認爲,“這是文化資本的嵌入,李光前獲益于英文的掌握和善于獲取信息的能力。其累積的文化資本發揮了作用,迅速轉化爲經濟資本。”
經濟蕭條年代逆勢生存
公司開業的第三年,進入30年代,正逢世界經濟大蕭條。由于他行事謹慎,懂得降低成本,基礎比較穩固。陳嘉庚、林義順等富商的大企業都倒閉了,李光前的小公司反而生存了下來。
1931年,他抓緊經濟複蘇機遇,向銀行融資、招股,開始分散投資,將南益樹膠改爲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
另一方面,他也向金融業進軍。1932年,華商銀行、華僑銀行、和豐銀行合並爲華僑銀行。
他先是擔任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到1937年接任主席,共長達27年。華僑銀行成爲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爲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到了二戰時,李光前已經是聲名遠播的華人實業家和金融家。
日軍侵占新加坡時,李光前滯留在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李光前回到遭受嚴重破壞的新加坡,積極協助複興及重建工作,被聘爲新加坡咨詢委員會委員,對新加坡的社會發展及市政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戰後各地經濟複蘇,建設發展以及內外貿易的擴展,對新加坡及馬來亞的樹膠需求加大,李光前南益公司的樹膠事業得以迅速恢複和進一步擴張。
1950年,韓戰爆發促使樹膠業空前繁榮,李光前成爲世界最大樹膠貿易商。1952年,李光前撥出大筆資金成立了李氏基金,通過基金和李氏家族在各個企業的股權,控制了衆多企業,布下龐大的商業版圖。
李元瑾博士總結:“李光前有豐厚的文化資本累積,因此能看得透、想得遠,使他善于利用契機,更善于在危機中應變,最終締造一個成功的現代化的家族企業。”
如果拿陳嘉庚和李光前作比較。他們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都有冒險精神,都有創業氣魄,都重視教育,但是他們兩人的文化資本是不同的。論教育程度、語文能力、科技知識、管理哲學,乃至子女教育方法,李光前都超越陳嘉庚。
——曆史學者
李元瑾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