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光澤世
承前啓後
李光前逝世50年紀念特輯
文/邢谷一 鄭明杉 何雪芬
義順集選區議員
李美花
當年從馬六甲
獨自來到
新加坡念大學,
當割膠工人的父母
收入微薄,幸好
得到李氏基金
發的助學金,
才能繳付學費
參加考試,
順利完成學業。
義順集選區議員李美花1960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峇株巴轄,一個叫“巴力士隆”(Parit Sulong)的甘榜。小時候,一家人搬遷到馬六甲,父母在膠園當膠工,生活清苦。
小五那年,四弟出生,家人要她停學照顧襁褓中的弟弟,還有幾個年幼的弟妹。李美花聰穎努力,學業成績很不錯,不想辍學。
英文老師幫她向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申請助學金,得到幾百令吉的輔助,而她課余教補習,賺錢幫補家用,這才得以回到學校讀書。
李美花祖父李金針原籍福建南安,她能夠領得同安金廈會館助學金,是因爲老師的家翁是同安人,而會館熱心教育,除會員子女之外,也扶持其他籍貫清寒學生。
拿著20令吉
搭巴士南下新加坡
她說:“我連續八年獲得同安金廈會館的獎勵輔助金,直到高中畢業。在老師的幫助下,也得到李氏宗祠發放的獎學金,可以說,宗鄉會館是幫我完成中小學教育的恩人。”
她決定到新加坡念大學,全因父親一句話:“新加坡有一位傑出領袖李光耀,選能任賢,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地方”。不過這也意味她得自負學費。
“我背著背包,帶著父親塞給我的20令吉,搭巴士南下新加坡。”
1981年,她獲錄取進入南洋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大學前身,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土木工程系。因課業繁重,課余可當家教的時間不多,大一那年的補習收入微薄,生活過得很辛苦。有時候囊空如洗,沒錢繳學生宿舍的住宿費,硬著頭皮開口向學借。
“大學第一學年末考試,校方通知,考試前得繳清學費。我沒錢,就跑去學生輔導處,請求校方通融,讓我先考完再去工作賺錢來還學費,還請求輔導處幫忙找工作。”
她透露:“那年的學費,學生輔導處幫我申請到李氏基金的助學金,後來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陳長甯教授知道我的窘況,接連幫我向李氏基金申請第二至第四學年的助學金,我就這樣有驚無險地克服了繳學費的問題。”
她說:“大學四年,李氏基金每年都給我發1000多元助學金,我的父母當時割膠,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只有約200令吉,根本沒法負擔我的學費,如果不是李氏基金幫忙,我恐怕無法畢業。”
李美花也指出,念大學時期,她還不是新加坡公民,很多助學金都不能申請。“幸好李氏基金慈善事業不分種族、宗教、語言或國籍,我才那麽順利得到幫助。”
李美花大學畢業,當土木工程師,後來得到受雇公司資助,負笈英國利物浦大學,考獲工程系碩士學位。
一人受教育
可改變全家命運
李美花踏入政壇的一個目的,是想通過選區服務,爲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他們的子女教育方面,獻一點力。因爲教育是讓孩子獲取知識和提高工作能力最好的途徑,這樣他們就有希望改變他們自己甚至整個家庭的命運。
她說:“所以,只要孩子上學方面有困難,如繳付學雜費、買校服和課本,甚至理工學院課業上需要用到平板電腦,低收入戶家長在接見選民時間來找我,我總是有求必應。”
李美花負責照顧的義順南選區,設有選區福利基金,用以幫助內因突發事故遇到困難的選民。另外也設有獎助學金幫助居民孩子升學。
因深深體會貧困和餓肚子的滋味,2006年當選國會議員,李美花便找人贊助給區內弱勢家庭送白米,確保他們一家大小都有飯吃。白米每周送一次,每月送出至少500包米,曾有一次送出185包2.5公斤白米。
李氏基金不單幫李美花念完大學,在她踏入政壇、獲選爲乒乓總會會長時期,也曾助李美花一臂之力。“2010年,我當乒總會長,乒總和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實施‘娃娃打乒乓’計劃,李氏基金也慷慨出資支持,使得乒總能夠培育本土幼苗以及將打乒乓運動推廣至社區層面。”
所以她說:“我能夠在新加坡念完大學、成家立業、回饋社會,都離不開李氏基金的幫忙。我一直銘記李氏基金雪中送炭的恩典。”
“李氏基金獎學金和助學金,造就新加坡不少的社會棟梁,他們給社會帶來的價值,肯定是獎學金數額的好幾百倍;最近的東南亞運動會,本土乒乓運動員嶄露頭角,李氏基金大力贊助本土幼苗培訓計劃終見成效。”
李美花非常贊賞李氏基金低姿態幫助受惠機構和個人的態度,她說:“李氏基金總把受惠機構和個人利益放在前頭,從不喧賓奪主。”
她認爲,因爲有獎助學金,新加坡才成爲人人都能出頭的社會。“我稍有能力,致力于爲各種獎學金和助學金籌款。當然,我做的遠遠沒有李氏基金來得多,我想我個人回饋社會,是我對李氏基金表達感恩、致敬的一個最好方式。”
李光前曾是中華爲基利會員
早年的新加坡華社工商業巨子、社會名流和精英常愛聚會,成立聯誼團體,爲志同道合的會員提供康樂與交流活動、互通商業信息,並推廣各類社交與文化活動,對社會和國家發展起著長遠的的影響,其中中華爲基利及怡和軒都是曆史超過120年的著名俱樂部,李光前也是兩間百年俱樂部的會員。
中華爲基利俱樂部(Chinese Weekly Entertainment Club)于1890年在李俊源倡導下成立,爲當地土生華人富豪、殷商、政要聚會活動的場所,初期會員只限男性。
1894年正式向英殖民地政府登記,成爲受豁免注冊社團。創建初期,俱樂部是土生土長、受過高深英文教育的海峽華人一統天下,通用語言是英語和馬來語。
戰前胡文虎任主席期間,在他的提議下,老板們不再稱呼工作人員爲“boy”;俱樂部裏開始有人講福建話和華語。日本占領時期,俱樂部一度被占做爲日軍憲兵部,經常在這裏審訊和關押一些華人領袖。
戰後初期,林文慶、李光前、邵逸夫及邵仁枚兄弟、連瀛洲、黃桂楠等名響一時的著名企業家經常出入該俱樂部,馬華公會首任會長陳祯祿也常在俱樂部宴請馬華政要,馬來亞開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也曾在此用餐,討論過國家大事。1960年後,俱樂部積極吸收講華語的商人入會,並確定了現華文名稱。
華人社團暫駐 三會一所成美談
80年代中期,該俱樂部的會務一度暫停幾年。步入90年代,俱樂部注入新血和新思維,再次成爲華社新老名流聚會的重要場所,領導層多爲德高望重的富商,多個華社俱樂部也曾借用客納街(Club Street)的爲基利會所作爲活動場所,例如怡和軒在裝修重建期間,俱樂部的活動、會務就多在爲基利進行,而另一個老字號華社聯誼團體友竹俱樂部則有10年的時間,與爲基利共用會所,因此有好幾年爲基利、怡和軒和友竹是在客納街同一屋檐下,這段“三合一”也成了新加坡華族俱樂部的一段美談。
友竹俱樂部草創于1935年,于1947年正式申請成爲社團,是本地少數曆經日據時期、具有曆史意義的華社聯誼團體,而爲基利最高齡的會員、年已百歲的駱水興和友竹就有著深遠的淵源,他先後領導友竹長達35年,擔任主席20年、副主席15年,而爲基利目前的諸多會員也是在駱老的引介下陸續加入,對爲基利的長期會務發展貢獻良多。
也曾任惠安公會會長多年的駱水興,18歲從福建惠安南來的時候也是從小做起、學起,第一份工作就在碼頭做雜工,每天得下海泡水。日曬雨淋了六年,他克勤克儉積蓄了一些小錢開設了同興公司,供應船上所需的索具。
除了是索絡船具業老行尊外,駱水興在華社的樂善好施也是衆所周知,他先後出任主席、理事的社團和機構有福建會館、同濟醫院、中華醫院、南洋女中、南洋初級學院和中正中學,也擔任工商銀行董事等。
跨進90年代,爲基利的會務在黃鴻美、林志耀、陳鴻傑、王順良、翁良發、陳新榮等正副主席,以及謝安桐、柯千衙名譽會長的同心協力、積極推動下,已不斷取得突破。去年,王順良還樂捐20萬元作爲俱樂部的福利慈善基金。
也曾任多屆怡和軒和爲基利主席的黃鴻美成立的新同徳是東南亞樹膠貿易業龍頭老大之一,林志耀是新加坡娛樂界巨子,王順良是白鋼業先驅,翁良發爲電腦業領軍人物,月前去世的陳新榮是前烏節路首邦大廈的發展商,謝安桐和柯千衙各有“石王”和“甘文煙王”之譽。
10年前被陳新榮的引進爲基利的陳鴻傑(60歲),如今是俱樂部的中堅要員之一。他是俱樂部的前主席,現任正總務,他目前的要務之一是和俱樂部諸位領導一起帶領俱樂部自我更新、再創輝煌。
爲基利現有不下140名會員,其中絕大多數已年逾六十,而40歲以下的會員人數不到10個。
陳鴻傑說:“爲基利的會員關心會務,半數以上的會員經常參加、出席俱樂部的各種活動,例如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定期舉行的晚宴,往往是席開百人,讓會員和親友歡聚一堂。我們的入會費雖只是3000元,年捐240元,不過我們向來精心篩選入會申請,從不濫竽充數。”
南安國光校友
資助母校學生來新遊學
李光前在新馬事業有成,抱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信念,資助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華僑大學,並在其家鄉獨資捐創幼兒園、小學、中學(南安國光中學)、醫院、圖書館等。
抗日戰爭時期,李光前在故鄉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創辦“國專小學”。1943年,又創辦“國光中學”。1952年,他爲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于擴建梅山學村。
除了恢複他于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爲名聞中外的綜合校區,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
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爲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爲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
感念母校栽培
捐資支持學校發展
李光前的長子李成義創辦芙蓉基金會,並捐巨資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公共交通事業,次子李成智熱愛文化藝術,也捐建公共圖書館、基金大廈、南安市美術館。李氏家族的善舉,播下了種子,後人也仿效李光前的精神反饋母校,其中包括目前旅居新加坡的一名國光中學校友。
這名國光校友許先生謙虛地說,有機會爲母校、家鄉盡一分力是一種光榮和幸福。他只是想抛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可以貢獻力量,所以不想透露身份。
他在1991年國光中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福州大學化工系。1999年到新加坡出差,對這個花園城市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有機會到新加坡工作,一待就待到現在,目前從事石油貿易。
他說自己是農村的孩子,有幸在1985年遇上國光中學第一次對外地學生開放統一招生,順利考進了學校。
“要不是考進國中,可能沒什麽機會上大學,也就沒有後來的我。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許先生在去年出資人民幣100萬元成立教育基金,專款資助國光中學優秀學生到新加坡遊學。
去年8月,約10名高一優秀學生在八天的訪問行程中參觀了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並到馬六甲海域觀摩了國際大型運輸油輪,學習國際石油運輸及貿易知識,了解油輪內部各個部件的運轉及其作用,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學生們也走進新加坡工藝教育局和南僑中學校園,兩地學生同堂聽課,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互動。遊學活動今年是第二年主辦。
事業有了穩定的發展之後,許先生感念母校栽培之恩,長期關心支持母校事業發展,參與助學、獎學活動,捐資支持學校發展。
望抛磚引玉
更多人能貢獻力量
他以自己的經曆爲例子說:“對孩子們來說,小小的經曆,有大大的影響。”
有一次,校園裏很熱鬧,原來來了位名人——劉再複。劉再複是著名學者、作家。這位學長精彩的演講,給了他和同學們很大的鼓舞,大家希望自己也能像學長一樣成才。
他希望遊學這種異國交流活動有助于孩子們拓寬知識視野,增長見識,啓發他們立下心願,設定目標,努力學習,爲升學成材之路做准備。孩子們把所見所聞和同學分享,也可以擴大影響。
許先生說,來到新加坡,深深感受到李光前設立的李氏基金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我希望在新加坡的南安人也會多回南安走走;光前先生的後人能繼續捐助建校、衛生設施,造福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