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的七個名字
文/徐元
張活海和衆多子女,左下角即幼子“十仔”
不過,親昵的小名背後,卻是一個孤獨難捱的童年。張父名爲張活海,是香港的“洋服大王”,家大業大,每個子女都各有居所,配備專職保姆,再加上和姐姐哥哥們年齡差得大(最近的一個比他長八歲),又從13歲起遠赴英國留學,所以,張國榮在成名後坦承童年不快樂,只有玩偶相伴,是大家庭裏“最小也最孤獨”的那一個,“沒有可以撒嬌的人”。
而且,大家庭裏總是充斥著“爭吵”“打架”,身爲成功商人的父親對妻子的態度、對孩子的態度,也讓張國榮心生對婚姻的懷疑,他直言“感受不到父母對子女的愛”。
13歲起到英國留學的少年張發宗
“十仔”走出了獨立自強的一小步,而那個瘋魔了萬千男女的一代偶像,則撲扇著兩翼,准備起飛了。
榮少
1970年代中,張國榮從英國利茲大學紡織系辍學回港,77年參加麗的電視台主辦的演唱比賽而獲亞軍,由此踏入娛樂圈。
《紅樓春上春》片場照
一直熬到1984年,一曲日本歌翻唱的《Monica》走紅,次年才在紅磡開了個人演唱會,“張國榮”,算是香港樂壇的一個字頭了。再到86、87年,張國榮終于紅透半邊天,香港演藝圈,從此又多了一句諺語:“張國榮都要等十年”——意思就是榮少這樣靓仔、出身又好、英文又好、唱又好,跳又好,演又好的人,都要捱十年冷板凳,說明藝人飯,不是那麽好吃的。
Leslie
Bobby本是張發宗的英文名。
到了英國的張十仔,看了好萊塢巨片《亂世佳人》,對白瑞德郝思嘉都不感冒,卻獨對其中一個配角演員萊斯利·霍華德(Leslie Howard)念念不忘。此君瘦削清秀,風度翩翩,而且妙的是,他的名字“Leslie”,意即“冬青花園”,源出蘇格蘭,是英倫先民所使用的古蓋爾語,古典優雅,男女通用,所以在改中文名之時,張國榮還把自己的英文名從俗氣的bobby(波比),重訂成了雅致的Leslie(萊斯利)。
“性感”是跟著Leslie Cheung隨行的
哥哥
音樂登峰造極之後,張國榮把重心換在了表演上。很快,他就落下了“戲癡”“戲瘋子”的褒獎。
他在一系列短平快的典型港片裏出現,從搞笑怪雞到風流倜傥,他樣樣來得,無論笑片鬼片、槍戰言情,他通通搞定,其中更留下了《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縱橫四海》《東成西就》《白發魔女》《金枝玉葉》等等名作。
他的俊美、細膩、潇灑,在大多數影片裏,都妥帖地爲情節加分,再加上那個黃金時代其他標致面孔如王祖賢鍾楚紅周潤發者,他們聯手創造了這個中國當代文化史上永不再來的、洋溢著十足樂觀主義情緒的港片神話。
無腳鳥“旭仔”是張國榮在電影事業上超越同侪的起點
第二,一聲“哥哥”,又是充滿了貴氣的張國榮身上那市井街坊的一面,戲裏激烈瘋魔,但戲外卻溫馴可親。而反過來看,又是說不管你是販夫走卒,還是達官貴人,在溫潤如玉、神仙也似的哥哥面前,統統不過是些肉體凡胎。
從80年代末起,“哥哥”成了張國榮廣爲人知的代稱
張國榮
最終,我們回到“張國榮”這個長長久久一直閃光的名字上。
年輕的張國榮只是一衆香港明星中的一位
本來,張國榮可能只是這批明星裏的尋常一位,不過,憑借他的天賦、機遇和努力,他逐漸在音樂和表演上站上了山巅,可是,相比起樂壇的譚詠麟、林子祥或影圈的梁家輝、劉青雲,張國榮的“實力”,其實也就打個平手。甚至,我們必須承認,雙周一成(即周潤發周星馳成龍)及李小龍、梁朝偉、張曼玉,在電影上的成就或影響力,還是張國榮難以企及的。
然而,爲什麽去世已經17年,我們仍然對他念茲在茲?關鍵在于,他幸運——或者更應該說成是不幸——地活成了人戲不分的狀態,再加上的他的性向、他的自殺,他那濁世佳公子卻抑郁而終的人生悲劇,共同構成了一個令人敬仰又不免感傷的傳奇。
在這個傳奇裏,他本人和他所扮演的形象互相交疊,奇妙地混合著天真、優雅、脆弱、神經質,而更重要的是,還有他那獨一無二的雌雄同體的性感。所以,比之張國榮,另一位長青的香江偶像劉德華,就顯得過于正向和陽剛,而缺少了犯忌、率性、陰柔的那一面。
同一年裏,這一對摯友,先後逝去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張國榮之後,華人世界再也沒有第二個他了。時代的風氣變了,香港不再是流行文化的中心,低齡化、“三觀正”的輿論場和粉絲邏輯,實則已經完全不會允許再有一個張國榮了。
所以,2003年的張國榮之死,不僅是他個人的香消玉殒,還是娛樂圈生物多樣性的瓦解之始,是“哥哥”(或又名程蝶衣)這一特殊物種的滅絕。
我們憑吊張國榮,不止是哀悼他盛年而去,更是懷念那貧瘠又豐富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