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于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于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准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但農業模式一直以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的發展方式,曆史書上也會告訴我們它受制于天,遇到自然災害很容易受到影響。加上韓國的土地並不肥沃,而且人均耕地狹小(不足一畝),遭遇災害,其實經濟就算是完全垮了。更別說,一度曾經曆了朝鮮戰爭戰火的洗禮,韓國能夠用來恢複經濟的土地能夠存在多少了。
此時的韓國已經是水深火熱了,但此時的總統李承晚不僅不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甚至全部寄希望于美國救助,結果可想而知——李承晚時期的韓國用一清二白來形容也不爲過,百姓非常的窮困失業率非常高,人均gdp不足一百美元,不說與朝鮮一樣,它甚至連朝鮮的一半都趕不上,論窮在全世界都排得上號。
樸正熙曾在報告會議上重點說過:“要引進必要的外資”,而最終就是這八個字拯救了韓國。
樸正熙的引資之路,還是比較通暢的——首先由于美國一直在韓國駐軍,所以對于幫助韓國推進經濟發展一直沒有太多的意見,美國政府也就順手幫助韓國吸引來了一批資金投資建廠,有效的提高了韓國民衆的就業率;至于日本,韓國甚主動減免了部分日本的賠款,自然就換來了日本的資本注入;再加上韓國失業率比較高,勞動力特別的廉價。
因此,越來越多的美日資本家前來韓國建廠。
而韓國全民的就業率提高之後,工業也得到了巨大提升,國家的稅收也隨之上來了。
而在韓國政府自身變得有錢後,它自己也開始下意識的去扶持一些本國民族企業(以工業爲主)——有了外國技術以及資金的扶持,加上與外資企業良性競爭需要,這些民族企業也得以迅猛的發展,比如說像三星電子等。當然了,爲保障本民族企業的崛起之路更加安穩,韓國政府也采用了一些關稅政策和一些福利政策來爲民族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迹”,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産業(第三産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准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爲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産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爲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于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于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于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産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複性的拼命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