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輸入型病例的不斷增加,亞洲多國開始陸續加大了緩解新冠病毒複發的努力,本以爲已經控制住疫情的這一地區目前面臨著“第二波”沖擊。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甚至認爲,盡管如今美國的新冠肺炎病例超過40萬,死亡人數突破1萬,目前被視爲疫情爆發的“震中”,可是在1個月內,這“震中”可能就會轉移。
目前還不確定疫情會轉向南亞,非洲或拉丁美洲,但真正的風險在于,這“震中”會繼續轉移,甚至可能轉回東亞。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亞洲各國正在應對日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4月7日東盟國家、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衛生部長與代表以視頻方式舉行東盟衛生部長會議,以及“東盟+3”衛生部長會議,各國將繼續深化協作,控制並應對冠病疫情。
強調國際合作
新加坡衛生部長顔金勇、交通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藍彬明參與會議。會議由擔任東盟衛生部長會議主席的印度尼西亞召開,出席者包括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衛生部長、東盟秘書長,以及世界衛生組織代表。
藍彬明在會議分享新加坡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強調在這個全球危機中,各國合作與團結的重要。他提醒各成員國,在減緩疫情並以公共衛生措施爲優先的同時,也應確保供應鏈的良好銜接,減輕對民衆福利與社會的影響。他促請各國合作,爲新冠肺炎疫情制定可持續且長期的解決方案。同時,從經驗中學習,加強應對大流行病的能力。
東盟國家衛生部長在聯合聲明中表示會繼續協作,就新冠肺炎預防、偵察、控制與應對行動的最佳作業程序進行交流,旨在遏制區域的疫情。
防範輸入型病例
亞洲累計確診目前已突破11萬,約占全球確診人數十分之一。除確診累計8萬多人的中國外,伊朗是亞洲國家中確診最多的國家,確診累計超過6萬人。
與此同時中國、韓國等國新出現確診人數不斷減少,其他亞洲國家的情況卻變得不容樂觀,不少國家采取了限制出行措施,並部署軍隊檢查落實封鎖措施。
世衛組織(WHO)也呼籲東南亞國家迅猛行動,對抗疫情蔓延,WHO擔心這一地區薄弱的醫療系統會完全崩潰。在一些已經完全控制疫情的國家,當局正在面對疫情複發,特別是輸入型病例越來越多的緊急局面。
中國大陸已連續出現境內確診爲零的情況,但輸入型病例仍在不斷增加,依舊面臨疫情複發的危險。分散在全球包括留學生在內的龐大的華人人群的突然回歸,正在考驗著各地應對能力。
中國香港、台灣也發現了輸入型病例。在香港,最嚴重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但是上周確診人數增加了一倍,許多人正在重返這座亞洲金融中心。
在出現複發小浪潮、確診病例猛破千之後,人口高度密集的新加坡已下令單向關閉國境,不斷提升管制措施,關閉非必要的公共場所。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戰中,全球已累計143萬確診病例,並有超過8萬名患者喪命。當中又以歐美災情最爲慘重,光是美國、西班牙、意大利三國的死亡人數便超過4萬。反觀世界另一端的東亞,盡管近期輸入型病例不斷增加,其本土暴發的疫情已經維持在一定範圍內。
造就上述差異的因素衆多,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但當中有個關鍵:東亞國家大多出台了大數據防疫技術,且民衆對此並無強烈反感。而在歐美國家,隱私卻成爲其中無法避開的敏感問題。
繼中國、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之後,包括英國在內的衆多西歐國家都在考慮利用新科技追蹤感染源阻止病毒蔓延。而隱私成爲其中無法避開的敏感問題。英國政府的科學顧問們在《科學》雜志上刊發的研究報告認爲,封城隔離措施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而推出追蹤新冠病毒感染源的手機App,能在減少破壞力的過程中發揮極爲關鍵的作用。
大數據防疫的亞洲經驗
中國在2月中旬推出健康碼,一周內很快在全國廣泛推廣。這一健康碼通過個人填報和政府後台信息對比,産生紅黃綠三個健康碼:
綠碼者可以通行,紅碼和黃碼者需要自我隔離。
依據中國政府制定的標准,用戶在健康打卡申報信息後,將各自領取到一張碼,該碼隨著用戶每天的狀況提交,也會隨著用戶所處位置區域和健康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在中國的疫情防控過程中,健康碼成爲比身份證更加重要的通行證。
具備高密度的視頻攝像機,當中某些具有面部視別技術,除了較易追蹤公民的移動軌迹、出入場所外,面部數據還能綁定其他個人信息:手機、身份證、銀行卡等,爲管理部門所用。ka不僅得以追蹤確診患者的足迹,也能透過數據偵測其旅遊史,更能透過攝像機畫面,識別曾與確者患者接觸的其他人員,並借數據共享系統,傳訊告知其曾與確診患者同處一室,有必要進行居家隔離或篩檢。
不僅中國,韓國也在此次防疫中采用了大數據防疫的策略。與中國類似,韓國有著高密度的監控攝像頭,管理部門因此可借數據庫中的移動與錄像數據,生成受感染者的完整移動軌迹,交由政府公布。倘若人民曾到過確診患者出沒的場所,便會在手機上的新冠應用程序收到警訊,同時被通知篩檢。
無獨有偶,日本政府也要求Yahoo!、Japan Corp.、Rakuten Inc.、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com等大型公司,提供與用戶有關的數據,以便盡早發送預警,並讓醫療保健系統預先准備。越南也在3月21日後,出台健康碼專用APP,供搭乘長途交通工具者使用,以利後續追蹤與控管。
而在新加坡,疫情暴發後政府嚴格追蹤接觸者,將國家監控與大數據相結合。一旦一個人的檢測結果呈陽性,新加坡衛生部的工作人員就開始詳細追蹤患者最近的活動,他們曾去過哪裏,接觸過誰。
政府官員會給那些人打電話,詢問並確認他們是否有任何症狀,以及他們又與誰有過接觸。
爲了追蹤接觸者,新加坡還推出了一款名爲“共同追蹤”(TraceTogether)的App,並鼓勵全體新加坡人安裝這款應用程序。當該App的用戶彼此靠近或互動時,應用程序會向彼此發送藍牙信號,記錄下相遇的距離和持續時間。該App將這些數據存儲21天,如果用戶受到感染,相關部門可以回訪這些數據。
新技術抗疫或在歐美碰壁
然而上述的大數據抗疫模式,歐洲各國出于防範政府的心態,堅守數據保護的堡壘,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宰制下,選擇套用關閉邊境、宣布緊急狀態等老方法,以領土主權思維應對病毒的跨界挑戰,自然容易再演黑死病的大恐慌。
例如英國科學家提出的App抗疫研究方案,由牛津大學的大數據研究所和納菲爾德醫學部聯合提出。研究提議,這一App記錄人們每天行動的GPS定位信息。用戶還可以在GPS信號不足的地方掃描張貼在公共設施上的QR碼來補充信息。
如果有人感覺身體出現感染症狀,可以通過App要求在家中檢測。如果被確診感染,所有與他/她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立即就能收到警告信息。他們立即開始爲期14天的自我隔離,但卻不會知道究竟是誰被確診後發出的警告。被確診者的工作場所和乘搭過的交通工具部門也會被通知啓動消毒行動。
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之一,牛津大學的的克裏斯多夫·弗雷澤(Christophe Fraser)說,在目前的封城隔離措施下,很多人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使用這款App的最實在和直接的好處就是,稍微多掌握一些信息就能使沒有受感染的人有更多的行動自由,而且還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不過參與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倫理問題專家麥可·帕克教授(Michael Parker)向BBC表示,在英國實行類似中國的措施要求每個人都安裝App恐怕不妥,但是很多私營公司有可能仍然會采取內部的限制措施。
歐美在新技術抗疫問題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隱私大挑戰。而正是因爲對公民隱私的尊重和保護,歐盟在2018年通過了數據保護條例(GDPR)。這一條例秉承個人信息是公民人格和人權一部分的宗旨,也被稱爲最嚴個人隱私保護法。
隨著疫情在歐洲和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如何有效防控疫情成爲各國頭等大事。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前主任湯姆·弗雷登(Tom Frieden)4月1日向BBC表示,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到抗疫戰爭中,需要互相學習最好的經驗和最有效的策略,共同開發最有效的工具。至于運用科技對人們隱私造成的侵犯,弗雷登說追蹤人們的社交接觸面是防控傳染疾病傳播的核心,人們需要在最基本層面做正確的事情。
盡管有英國有權益人士發出公開信,希望醫療部門確保在抗疫過程中人們的隱私不會受到侵犯,並警告說一旦出現問題公衆對醫療部門的信任將會受損。普遍預計,英國和歐盟很快將采納實施亞洲國家的大數據抗疫經驗,保護隱私的討論將會繼續下去。
盡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嚴峻,不過好消息是作爲歐洲重災區的西班牙、意大利的疫情皆進入平穩期。意大利4月6日新增確診3,599例,連續兩天下降,爲3月17日以來最低單日增幅,西班牙4月6日新增死亡病例637個,連續4天死亡個案出現減少的情況,是3月24日以來的最低單日死亡病例數。
不過,在觀察人士看來,歐美疫情的防控難言樂觀。
難以長期維持的封鎖禁令。封城封國、閉關禁足,這些措施作爲臨時性措施可以實施,但是長期采取這樣的措施困難重重。如果選擇早日解除禁令複蘇經濟,勢必拉長疫情的控制戰線,確診病例長期處于高位運行。
不少聲音認爲,新冠肺炎可能變成季節性傳染病,有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
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曆史罕見,這拷問整個時代,拷問人類的智慧。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類如今對于冠狀病毒的認識是有限的,未來會發生什麽很難預測。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利普西奇(Marc Lipsitch)也指出,在最壞的情況下,新冠肺炎可能會變成與流感一樣,成爲季節性的流行病:
屆時我們可能不會再只稱傷風感冒季節,而是傷風感冒和新冠肺炎的季節。
由于中國本土的疫情傳播已經上已被阻斷,嚴格的隔離審查制度有利于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並盡快阻斷其傳播。而在歐美,原本的傳染鏈並未阻斷,整個社會的隔離政策存在漏洞且難以維持,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加劇疫情防控形勢,未可知也。
在無法采取更嚴格管控措施的情況下,歐美疫情很有可能長期處于高位運行狀態。中國兩個月控制住疫情的情況很難在歐美國家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