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的全稱是經濟型裁員,具體是指企業因經營狀況改變而需要裁減掉多余人員。它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但卻被互聯網企業在一年之中不同的時間段玩出了不同的花樣,只是它們不叫裁員,而冠以“人員優化”之名。不管是BAT,還是夢想成爲獨角獸的那一家家創業公司,裁員基本上都發生過。
可是我們在互聯網企業上裁員行爲中卻絲毫看不到“經濟性”這一背後的主導原則。邊裁邊招、先裁後招,這些常人看不懂的裁員手法非常常見。現在正值每年慣例似的年底裁員潮中,幾乎每天總會有一家互聯網企業因爲裁員而登上熱門。一些身處互聯網行業的人可能會說,像邊裁邊招、先裁後招這樣的手法是爲了給企業引入新鮮的血液,保持公司業務持續性快速增長。但筆者想說,難道只有互網企業需要新鮮血液。難道只有它需要快速怎張?恐怕互聯網慣例式裁員背後並不是那麽簡單。
新商業模式下必須要經曆的陣痛
熬得了996、闖過了35歲的中年職業危機,互聯網人依然不敢說自己就高枕無憂了。因爲還有不可預知得裁員危險。網上流傳著多種避免被裁的“通關秘籍”。但似乎沒有絕對保險的版本,因爲裁員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在任何一個工作日、任何一種工作環境下都有可能發生,或許是一份電郵,或許式一次半小時的HR談話,當然現在還有一種新方法——工位宣讀。場景、方式、理由幾乎沒有一個因素是可以預知的。所以不存在真正的“通關秘籍”。
互聯網企業捉摸不定的裁員背後真正的推手式資本。
包括BAT在內,目前國內已經算的上成功互聯網企業基本上都是依靠風險資本發展起來的,並且在早期階段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通過虧損的方式獲得發展的規模和市場,或者說這樣的模式就是已經成功的BAT定下的規矩。要在虧損中前行,就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本注入。
而資本注入的速度和規模同時又會取決于創業項目的未來的預期,如果預期成功概率較大,便會有資本蜂擁而入。
一旦短時間內玩家和資本的供給超過了市場的需求,惡性的價格競爭和倒閉裁員就會産生,在裁員效應之下,即使運行良好的企業也會因爲缺乏資本的支持而不得不選擇暫時性裁員縮減開支,精簡業務,使自己有更大得機會獲得下一次得風險支持,2019年得造車新勢力不正是正處于缺乏資本支持這段環節之中嗎?
市場第一次洗牌結束後,優秀企業重新獲得資本支持,風險投資規模也再次增加,直至下一次洗牌開始,在每次的低谷階段就是裁員發生之時。
不同于以往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是資本和企業在推動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這個過程中供給大于需求的概率要遠比前者大的多,因此裁員産生的概率就高出很多。可是難道說每年的年底都是互聯網的低谷?
快節奏模式下縮減成本的最好方式
以快著稱的互聯網行業對人的需求也非常快,短時間搭建一個幾百人的業務團隊,是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必修課,只有更快的比對手搭建團隊,贏的概率才更大。而想要快速招人,除了對候選人談理想、夢想之外,高薪是一個必要條件。因此互聯網行業也同時被貼上了高薪行業的標簽。在不斷的市場傳播下,互聯網企業的人力成本遠要高于規模一樣的傳統行業。如何在年初承諾的高薪成本在年底降到最低,這是下一個要修煉的內功。
互聯網企業年底裁員原因並不是業務的調整,根本性目的是縮減企業運營的人力成本開支。所以,先裁後招這樣的奇觀就在互聯網行業習以爲常的發生了。
企業的終極訴求是對利益的追求,我們的父輩曾經曆了下崗潮,面對我們這一代的就是裁員潮。
特別聲明:本文爲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