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中正,其他的肢體的擺放也是很重要的,全身鬆開,但不要下垮,因為受地心引力的影響,我們的身體很自然的就下垮,鬆開,就像一把傘一樣把整個身體打開,而不是往下垮。我們全身的關節只是一個一個的放在該放到地方罷了,一點也不要用力。這點跟我們平時用力就是相反的了,所以,就這點,很多人就轉不過思路來。一定要放掉自己的習慣,不要用力。不要有絲毫的拘滯之力,沒有一絲的雜念。先想像一下動作後用心帶領自然的起勢,用腰脊帶著肢體而動。這個時候身心要靜。
開始時不要追求要把多少的招式比劃完,先要解開這個入門的坎,就是一個起勢也是可以的。我在教弟子時也不急於讓他們都能把動作打完,而是要求做到意氣布滿,全身用意不用力的狀態。要進入太極拳的狀態,這點我要求比較多,至於動作是很好解決的。但一點動作沒有也不行的。如果按太極拳的要求去做,不斷的強化加深對的時候,有的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狀態就自然而然的會出現,比如身體的酸,麻,脹,重,輕,分離等等的現象。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首先要做到就是必須要安靜下來。下面,我用起勢的例子來引導入門的步驟。
先松靜的按太極拳姿勢站立,太極拳姿勢我就不詳細的講解了,這個都是能做到的。不要有壓力感,心情保持愉悅的狀態,頂頭懸,腰以上的脊柱要往天上垂直的拉,腰以下的脊柱要垂直的往地下拉,這樣形成一個對稱的狀態擺好,開始擺不好就用力拉也可以,適度的力量,不要強行的拉就可以了,以達到讓脊柱中空,為以後能隨意動而打下基礎。保持頭頂不要亂動,感覺始終頂著一個東西一樣。腰部以下的脊柱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調整,這裡我就多強調一下,就是翻胯,盡量讓脊柱上下成一條直線,做到盡力垂直地面。
脊柱拉直後,肩膀用力往下沉,鎖骨往兩邊拉。這個是抽經拔骨,有句話叫經不抽不順,骨不拔不正。初學者,要先把身體調整好。開始可能很不習慣,甚至會有疼痛感,只要不傷就可以的。這樣,脊柱就垂直的往上拉,肩膀就往下沉,形成了脊柱和肩膀對拉的一種狀態,像挑擔子一樣的感覺。手一點力都不要加進去。這個時候,脊柱往上有個力量懸著,脊柱就有了空間。腿上承受身體的重量就要減輕很多,膝關節及以下的骨頭穩穩地放著,讓膝關節以上的骨頭輕輕的放在膝關節上,有往上拉的意思,但不能真正的用力拉,只是有這個意思就可以了,這樣膝關節就放鬆了。就像膝關節和膝關節以上的骨頭是分開的,上面的骨頭只是輕放在膝關節上而已。
想像自己的腳底踩在草坪的草尖上,輕輕的,而草尖並沒有壓彎,很自然的承受著整個身體。身體就像一個氣球似的被放在草坪上。而整個身體像個氣球一樣也充滿的氣。而氣勢則要沉下,不要亂動。此時是出勢之先做的準備工作,準備好後,想著腰帶動手臂往上起勢,開始肯定沒有感覺的,但要這樣做,久之就會有感覺。
此時,如果你真的松靜下來了的,手臂就會有沉重感,手有麻脹等感覺出現。手臂上起時,意分兩邊走,一個是往上和往下,想像手很重的往上,而腿腳的意往地下走。這樣,身體才會像弓箭一樣的拉開,這個勁不要用明勁,要用意引導,用脊柱的的勁。不要過,有這個意思就可以了。這個意就是心念,我們的身體是受大腦控制的。你怎麼指揮他就怎麼做。
所謂意氣布滿全身,就是不要有漏洞,整個身體是一個整體。氣是本來就存在的,就是氣場,你要感受到這個氣勢布滿你的整個身體。做任何動作都不要散掉。這些都是感覺,千萬不要用身體的力量去做,要把身體的力量完全丟棄,用意帶著身體走。當你的手臂抬起來後,你要感覺你好像是站在懸崖邊,上面有朵花兒,你就是站在懸崖摘花兒的。手臂與肩高或者稍高就可以了,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是身體是棚起的,就像是一張弓一樣的打開了,含胸拔背,此時,你的整個身體,你的腿腳,脊柱和手臂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半圓形,剛才不是說你的身體像是弓被打開了嗎。你會問,我們的身體就算是弓吧,那玄在哪裡呢?沒有這跟玄這個弓也是沒有力量的啊。
這個時候,我們虛擬一根玄出來,就是手跟腳的這個距離,你要想像出一根玄繃在你的手和腳上,而你的整個腰身是要保持的,不要散了。在手臂放下來的時候,你的兩臂同時要形成一個圓圈,要棚起,此時,你的肩膀被腰帶著向下松走,肩膀和脊柱形成對拉動狀態,肩膀下沉,脊柱就要往上拉,你的手臂落下來的同時,你要想像你的身體從頭到腳的松下來,一直松到腳底,但你的脊柱是保持不變的領著。
這個手腳對拉的勁也慢慢的往原路收回,兩手背的棚勁足落下的時候很容易懈,這個時候就不要跟著肌肉的鬆而懈掉手和整個身體的棚勁。繃勁一樣的保持,千萬不能散掉。直到手完全的落下來,整個身體也不要懈。這個如果理解不了,就比方說負重的,整個身體都是有重物給罩著的,你的每個動作都要有阻力,這個是初級階段,以後到了高級階段時,是會空靈的,但這個負重是必經的階段。
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張弓拉滿後收回,又像是一把傘撐開後收回,但收回的過程和收回後都要保持滿地狀態,只是動作變了而已,身體變了,但心意不能變。久習之,內功必出。很自然的,如果有師父親自指導,這些狀態當天就會出現的,只是要經過一段系統的練習後才會加強並貫通。
雖然這個說的詳細,但我建議大家練習的時候還是要明師口傳心授。自己練還是很難的。所以打拳不必追求能打多少套路,只要真正的按太極拳內功心法去做,就是一個起勢也能練出太極拳內功。不在多而在精。所以我自己練習或者教學生都是很強調質量而非數量。當你的每個重要的環節做得是一種本能的時候就可以了。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注意到東而忘了西,顧此失彼的。這種狀態很正常,只要堅持的常加練習。很快,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變化。
我聽人說太極拳要苦練。太極拳不僅苦身體,太極拳同時更要練大腦和心態。太極拳的練習過程是很簡單舒暢的,因為他本身就是恢復人本來所具備的東西,哪裡需要苦啊,那是不得法的人按常規的練習才會覺得苦。只要按太極拳本身的思路去做去複制,整個練習過程是很愉快的,所謂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你完全的按原理靜靜的去形容他,功夫自然會上身。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身體現象的那種苦是蝶變的過程就是由鐵變成鋼的過程,是鍛壓的過程,這個是要忍受的。
我師爺是一代太極拳宗師,他的太極拳是比較純正的,他一直強調穩靜安舒,神意內含以存靜養,一舉一動不忘松靜,靈慧才能生長也。
太極拳是很高深的拳種,但又是極其的簡單,我們稱為簡單的高難度。簡單,是指方法簡單,高難度,是指要把我們後天形成的思維和用力的習慣給丟掉,這個是非常艱難的。這個的確是需要明師在旁邊指點和幫助的。師父的作用並不是他是天下無敵的高手,而是他能讓你快速的得到功夫而不走彎路。能在旁邊觀察你練得正確與否,是否練偏。雖然太極拳看起來動作簡單,但稍不注意就會練偏,理解偏。所謂是差子毫釐謬之千里是耳。
大家都知道,把太極拳打得既緩慢又鬆柔,能疏經脈,通氣血,從而使人體獲得健康和長壽送給大家,但未必人人都知道——「用脊柱行拳」,是太極拳之所以能夠疏經脈、通氣血、養生祛病的根本所在。脊柱包括頸椎、胸椎、和腰椎,以下從人體的構成,脊柱的構成,腰胯的重要作用三方面做一敘述。
1 、人體的構成
太極拳運動是全身運動,或者叫做在腰脊帶動下的全身運動,所以應該從人的結構談起。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是由氣、血、經脈、骨、髓及臟腑組成的。五臟指的是:心、肝、肺、脾、腎;六腑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胃、膽、三焦。這些臟腑是由許許多多的經絡聯結在一起的,每條經絡都有若干個穴位,這些穴位相當於氣血的能量庫,調節它不僅能防病治病,而且可以改變人的生命質量。
臟腑的俞穴都處在脊柱周圍,根據中醫的氣血理論,對經絡穴位進行按摩、貼膏藥和梅花磁針等方法,能疏通臟腑的氣血,來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效果很好。根據臨床經驗,許多內臟疾病,通過脊柱的推拿、按摩、針灸等療法就能治癒。臨床中診治頸椎、胸椎、腰椎疾病中,有一半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經紊亂和相應的內臟疾病,當脊椎病治好後,這些相應的髒器疾病也就痊癒了。而練太極拳,同樣也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太極拳以活動腰脊為主要運作方法。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動無有不動。由於腰脊不停地運動,使人體產生各種各樣的姿態,配合拳勢呼吸及內氣鼓盪,使脊柱有節律伸縮張弛,只要脊柱一動,處在脊柱周圍臟腑的俞穴就得到按摩和鍛煉,尤其是腰脊命門的兩邊,腰眼的前折後迭更為激烈,使兩腎得到非常有益的按摩,從而增強丹田氣,疏通臟腑的氣血,達到健身治病的目的。只有丹田氣飽滿,才能陰平陽秘,固命之本。丹田氣是生命的根本,是協調陰陽,抗禦病邪侵襲的關鍵。
2、脊柱的構成
人的脊柱是由5節腰椎、7節頸椎和12節胸椎所組成。24塊骨節,既節節放鬆連套,又虛虛對準,中正重迭,支撐著全身的重量,動搖性很大。人體的各種姿態,是通過脊柱的變動,並且帶動四肢的運動而形成的。人體的自然脊柱為S形,由胸椎的後曲,頸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兩道彎曲。要想形成太極身法,這兩道彎曲應該基本上填平,通過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胯斂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彎曲度減小了一些,這是中國的內功拳和健身氣功所要求的,以利內功的修煉和內氣的蓄養。
脊柱中間形成椎管容器,容納全部的骨髓,骨髓中有許多神經細胞體,如運動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行走的神經纖維束,是聯繫腦和神經的通路。行拳時感受器收到外界的信息,通過脊髓傳給大腦,大腦進行綜合分析,發出命令,由脊髓傳給身體的相關部位,作出反應,產生出太極拳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的十三勢動作。
太極拳中的氣沉丹田,尾閭中正,是腰椎活動的結果;含胸拔背,氣貼脊背,力由脊發,這些是胸椎活動的結果;虛領頂勁,豎項神慣頂,這些是頸椎活動的結果。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統領下,以命門為火車頭,帶動脊椎和四肢運動,直接關聯到背部的骨髓神經。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先由腳下的陰陽變化,及腰部的虛實變化,通過脊柱及四肢的節節慣串,才能引起肢體的形狀變化,而節節慣串,必須是全身松淨、松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松是練拳的方法,也是練拳的靈魂,而節節慣串才是練拳的目的,沒有節節慣串,就不能練出內勁,肢體松不透就不可能達到節節慣串的目的。
拳經曰: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尤須慣串。這說明節節慣串在太極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帶肢體和四肢運動,先有腰部的松、沉、轉、放長,然後才有肢體的前進、後退、上起、下沉、左顧、右盼。整個行拳的過程,就是脊柱活動的過程,這樣不僅任督二脈及五臟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時脊髓神經也獲得良好的鍛煉,增強了任督二脈的氣血暢通,五臟六腑才能跟隨健壯,這些部位的骨節和肌肉群亦同時得到鍛煉。
3、腰胯的重要作用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節腰椎組成的,由尾閭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命門穴旁有先天之本的兩腎,對應的是神闕穴(肚臍),下邊有汽海穴(氣海穴是儲藏內氣的地方),這個部位俗稱丹田,是修練太極內功的關鍵部位。拳經曰:「主宰於腰」、「刻刻留意在腰間」、「命意源頭在腰隙」等,這些都說明無論是盤架還是推手,腰總是起關鍵作用。腰是身形變換的關鍵,是十三勢、八種勁使用和變化的總動力,而腰的松空是肢體圓活、靈敏變化的前提,所以鬆腰又是關鍵中的關鍵。不管是「腰隙」還是「腰間」之說,都說明腰的一種重要狀態,那就是腰的空和松,只有腰鬆開,腰節才能離開,腰椎之間才有間隙,所以鬆腰才是命意的源頭。
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第三條特別提到鬆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腳才能有力,下盤穩固,虛實的變化皆由腰來轉動。要想鬆腰,必須溜臀。只有鬆腰方可進入太極之門,只有溜臀方可進入鬆腰之門,所以腰只能鬆,而不能用硬力。
腰松不開,腳難以放鬆,膝胯僵緊,腰是呈上啟下的大關節,腰松不開形成一塊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腕、手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這樣就很難體會到陰陽變轉,舉動輕靈,行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的太極味道。
腰胯雖然連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稱坐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講,頂頭懸與氣勢和輕靈有關,塌胯則與沈氣、沉勁,化勁,發勁等密切相關。塌胯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只有胯關節高度靈活了,腰胯及整體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動之感,左旋右轉進退隨心。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鬆腰塌胯,開襠沉氣,氣沉丹田等說法,都不過是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再加上帶軸的腰,旋轉自如,才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腰主轉動,以靈活為用,以之帶動四肢,這是練柔軟的基礎;胯以沉穩為主,在靈活的位移中穩定中心。腰胯雖然連在一起卻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時主動運用腰胯。四肢的活動只不過是腰胯動作的外在延伸,或稱為腰胯動作的表現形式;而功夫淺的人,只見手腳盲動、亂動,不見腰胯的運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