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國後幾十年裏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多項經濟指標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躍升爲高收入發達國家,成爲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稱爲新加坡模式。國際社會對新加坡的評價是:用一代人的時間,從第三世界攀升到第一世界。這篇就重點說說新加坡的經濟。
新加坡經濟現狀概述
經濟地位:全球第二大貨櫃集散中心,第二大電子工業中心,第三大煉油中心,第四大外彙交易中心,第四大金融中心。
工業:占GDP的27%,主要包括石油煉油、化學與化學産品、電子工業、精密機械、醫藥工業等。
服務業:占GDP 的73%,主要包括金融、貿易、物流、海空運輸、商業服務等。
人口:約584萬。華族76%,馬來族14%,印度族8%,歐亞族2%。
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爲官方語言,英語爲行政和商業語言。
收入:人均GDP世界第7(64,041美元). 新加坡統計局數據展示,2019年本地工作家庭的實際月收入中位數爲9245新元。失業率2.4%。新加坡的貧富差距降到近20年的低點,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爾系數進一步收窄下降到0.452,而如果考慮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補助措施,則爲0.398,是自2001年以來最低的一次。新加坡政府去年直接發錢給一房和二房式組屋的住戶,他們去年每人平均獲得政府津貼爲1萬548新元,讓他們的收入明顯增加。
世界排名: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全球最佳經商環境,全球城市基礎設施第一名,經商便利度全球第二,創新力亞洲第一全球第五。
新加坡55年經濟起飛的脈絡簡述)
從1959年起,新加坡的經濟經曆了五個重大的發展曆程。
第一階段(1959-1965),進口替代期;
第二階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導向期;
第三階段(1970-19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長期;
第四階段(1980-1997年),産業升級期;
第五階段(1998年至今),調整恢複/經濟轉型期。
第一階段(1959-1965)進口替代期
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艱難時局,剛剛取得執政權的人民行動黨政府的決策是:開展以工業化爲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工業化帶動經濟多元化,改變單一的轉口貿易經濟結構;同時,政府投入巨資,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爲民間資本發展替代進口型工業創造條件。就這樣,以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化爲突破口,新加坡從自治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吃力但也是非常積極地開始了她的經濟轉型之路。
第二階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導向期
在第一階段成功引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基礎上,新加坡從第二階段一開始便大量吸收外資和引進技術,推動國內經濟起飛,促進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新加坡不因國家先天不足的條件或是不利的環境所約束,沖破意識形態的桎梏,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
憑借門戶開放的國策,新加坡吸收了西方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一下子便和當時的其他亞洲國家拉開了距離,把自己的經濟基礎提升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此時的新加坡,進入到了資本密集型的經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1970-19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長期
經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摸索和積累,新加坡的經濟進入大發展的階段。經濟基礎穩固,基本實現全民就業,第三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此時的新加坡開始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産業:注重提高勞動生産率,提倡科研與經濟相結合,提高生産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增強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在這個階段,政府的注意力轉爲研究與開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電腦、電腦附件制造業等電子行業成爲先導産業。第三産業開始向專業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爲從總體上提高商業運營效率和質量提供了保證。到70年代末期,新加坡已經成爲在世界上聞名遐爾的亞洲新興工業國,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
第四階段(1980-1997年),産業升級期
一方面,1984、1985的新加坡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前美國的經濟衰退使得對新加坡的進口需求減少;新加坡的經濟經過長期的超高速發展,以建設投資爲中心的國內投資下降。1985年新加坡的GDP增長率爲 -1.6%。
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具備了整體商務能力,逐步成爲跨國公司認可的國際樞紐,許多區域總部在這裏落腳。此時的新加坡企業積累了資金、技術、品牌和聲譽,政府便鼓勵和引導本地企業跳出本國、本土的小圈子,放眼世界、投資海外,向海外發展,建立更廣闊的國外經濟空間。1994年5月在蘇州東郊金雞湖畔破土動工的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便是這個時期的産物。
第五階段(1998年至今),調整恢複/經濟轉型期
1997年,亞洲發生了金融危機,世界性的電子工業需求下降,加上新加坡勞動力成本過高的因素,許多跨國公司關閉或轉移了本地的工廠。
面對變化了的外部環境,面對新興工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競爭,新加坡開始思考和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減少對底端電子業的依賴,吸引和增加高端電子産業和産品;不斷瞄准世界新興産業,通過引入新興産業和本地培育,使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引進和發展生命科學和環境保護産業,打破新加坡的制造業只能局限在電子、精密機械、煉油、石化、造船等領域;充分發揮新加坡潔淨的空氣和一流的生態環境的優勢,引進生命科學、環境保護産業,並下大力氣推動和促進;發展和擴大水務産業,把新加坡打造成全球汙水處理技術和産業的中心,把新加坡水資源的劣勢轉變成爲優勢;發展教育産業,建立區域教育中心;繼續用高薪政策吸引人才,希望把各界精英都吸收到政府擔任高級領導人,包括醫生、律師、會計、大學教授、企業家、銀行家等有能力、並且誠實和品德優秀的傑出人物。
新加坡也因爲最先提出了具有創意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概念,獲得WTO的高度贊賞和各國的積極相應。到目前爲止,新加坡已經和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歐盟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
超前的經濟政策,靈活的應對謀略,高效的行政手段,廣泛的世界聯系,爲新加坡繼續成爲全球競爭力領先的經濟體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