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複始。在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恒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爲曆史定律。
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不使“後人複哀後人”,便是我們以史爲鑒的意義。
所以我們在柏楊“瓶頸定律”、秦晖“黃宗羲定律”、吳思“血酬定律”、“成王敗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環定律”等衆多曆史定律中,精選出對當下人們最具啓示的五大定律。
細細品味,這五大曆史律,何嘗不是人生律!
第一定律:“黃炎培窯洞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爲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對此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爲他擔心。”
後來纣王果然如此,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世人貪欲不都這樣嗎?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詩》雲,“商鑒不遠”,究竟要我們鑒什麽?
首先,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看一看那些貪官,只要收了第一筆賄金,以後的事便不由他了。只是,人的意志力薄弱,一旦坐上權力的交椅,有幾個人能拒絕這第一次?所以更當警醒。
然後,要知道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癌症就是進行性的,不斷地發展,不會中止,也不會逆轉,一直進行。已經開啓了這個進程,懸崖勒馬還是來得及的,雖然更難。
最後,“其亡也忽焉”。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巅峰,由巅峰而到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殷纣王之後兩千多年,還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炀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蔣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所以更應重視前兩步的防微杜漸。
黃炎培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起“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曆史規律,因此有人將這個定律稱爲“黃炎培窯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爲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
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文種和範蠡,卻在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有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裏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裏去吧。”範蠡此前就曾勸過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曆史上不斷地重演,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明太祖朱元璋幾乎殺盡功臣……世人無論是誰,只要坐到那個位置上,總會不由自主這樣去想——原本搶來的東西,難保不被別人搶去。
人爲什麽會是這樣,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現在有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時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龃龉,終至分道揚镳。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人在社會上打拼,只要涉及合作,就都要尤其注意這一點,有所心理准備,備好解決措施,省得最後“人財兩空”。
後人把範蠡的這個定律表述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自古患難易共,富貴難同。”
第三定律:小人“包圍”定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但小人卻更善于“包圍”。
賢臣和小人,人所不齒,但在中國曆史上作用卻很大。皇朝的滅亡,國家的劫難,往往與他們有關。“指鹿爲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兩面三刀的嚴嵩……
魯迅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中國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這就是包圍定律。
包圍是真實存在的,有權力就一定有包圍。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權力者即便走出去巡視,就算走到了田間地頭,也得不到真實,因爲“下面”的人熟谙蒙騙之術,一切場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歡喜。
生活中,職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第四定律:柳宗元“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爲“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大意是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柳公卻認爲有敵人是好事。毛澤東對此推崇備至。
比較中國的曆史與西方的曆史,有很大不同。歐洲大陸自羅馬帝國以後,列國爭雄,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總有打不完的戰爭。一個國家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就必須勵精圖治。
中國的曆史與歐洲完全不同,自秦統一以後的兩千年,幾乎一直是一國獨大的局面,除了王朝更叠的戰亂期,周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可以與這個中央帝國較量。
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曆史,一代不如一代。正是這種曆史環境長期地作用,使中國人耽于安樂,不思進取,怯懦畏懼,麻木不仁。
沒有了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了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
當今世界,美國獨大,是三次大戰(兩次熱戰一次冷戰)造就了美國人之“橫”。中國人講究“中庸”,講究“和爲貴”,這是中國的哲學和傳統。熱愛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條件是不會有別人打進來,亡了國。
霹雳之聲,撼人心魄。中華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們千年之惰性,振奮民族精神,從容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和競爭。
第五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只凶猛的老虎後來爲什麽會變成那般熊樣?富貴人家,總是難以持久,這是中國曆史的規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富不過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爲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貴人家之所以會出敗家子,原因有四:
一曰 “驕”。八旗兵入關,滿人成爲統治階級,擁有特權。八旗子弟一不務農,二不做工,對漢人有強烈的優越感。由“驕”而“橫”,一些貴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權,在社會上橫行霸道,欺男霸女,于是怨恨四起,積怨日深,埋下被顛覆的隱患。
二曰“奢”。中國的富人尤其是一些新貴,有暴發戶心態,喜歡彼此攀比,講排場,一擲千金。這是一種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生于錦繡叢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們的攀比和揮霍更是青出于藍。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樣的揮霍。
三曰“淫”。“富貴不能淫。”此處“淫”字之義是被迷惑和放縱。富貴能迷惑人,使人放縱。正如現在人們所說,男人有錢就學壞。有錢會使人産生更多的欲望,最終使人墮落。一個墮落的人,如何指望他去延續富貴家業?
四曰“逸”。“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流傳很廣。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幫我們進入好大學,幫我們安排好工作,幫我們步入上流社會,過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很大的副作用,他使我們失去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失去了這種精神,則一切富貴注定不能持久。
這給今天的爲人父母者敲響了警鍾,不能不去思考,好的家庭教育,到底要給孩子什麽?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曆史是一面鏡子”,因爲它可以照出我們的醜、我們的妄、我們的困境。
“以史爲鏡”,因爲看到了、看清了,我們才會在羞恥和慚愧中去洗淨心上的土、眼中的塵,整理好我們淩亂的衣裝。
于是才能夠,真真實實做人,幹幹淨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