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歌
一大早就被女兒氣到吐血,她總能把所有預留的時間耗盡,最終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出門。
起床的時候,怎麽都叫不醒,叫起來了也要坐著發呆;
穿衣洗漱需要不停地催促,否則她就拿著牙刷東搖西晃,永遠莫名的拖延;
吃飯的時候,已經提醒過小心牛奶,可她總能一擡手就弄倒,桌子濕掉一片;
每天追在屁股後面,搶時間的感覺太糟糕了,不止一次,我煩躁地質問:
“你爲什麽就不能好好聽我說話?”
“你就不能按我說的做嗎?”
可當我喊出口的那刻,我忽然意識到了一點不對,我到底在期望什麽?
我希望她能夠聽話,舉止得體,不要吵鬧,安靜地吃完早餐,乖巧的出門道別——扮演一個不屬于孩子的角色。
給她貼上“不聽話”的標簽時,我被一個強大的動機驅使著:我希望自己能省點心。
是的,我在期待一個省心的,乖巧的,遠超過她年齡表現的孩子。
原來,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只是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看見孩子,還拼命想抹掉他們本應扮演的角色。
孩子和我們,天然就是沖突的
我們和孩子的世界從來不同,我們的需求也並不一致。事實上,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完全相反。
我們喜歡整潔的環境,安靜地休息,工作日井井有條,周末可以安心睡個懶覺。
可孩子呢,他們喜歡把地上弄的亂糟糟,總是大聲尖叫,周末的早上一定會起的格外早。
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天然就是沖突的。可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們可以享受這些讓人抓狂的處境。
看過一個視頻,爸爸下班回家後,問媽媽這一天過的怎麽樣。
媽媽回想起一天的經曆:
一大早被孩子吵醒,他們聲稱床下有怪獸;
兩個寶寶一起玩,沒幾分鍾總會有人哭起來;
帶著兩個孩子采購日用品,他們調皮地推倒貨品,讓媽媽手忙腳亂;
精心准備好的蛋糕,孩子反手就摔在了地上。
媽媽頹然地閉上眼睛,這一切都太糟糕了,沒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可在孩子的眼裏,所有的糟糕,卻有著不同的模樣。
姐妹倆的玩耍很有趣,在超市坐購物車很開心,那個摔爛的蛋糕,是最棒的食物大戰遊戲。
當孩子看起來不乖,制造出很多的麻煩時,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看不到那個有趣的世界。
因爲這種差異,接納這樣的“不省心”,也許會讓我們很累,但這才是他們最純真的本性。
當我們扣上一頂“不乖”的帽子,遠離孩子的世界,否認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許很聽話,但他也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
孩子不是縮小的成人模型,他們充滿童真,頑皮又有趣。
我們眼中,他們像一只催不動的蝸牛,可在孩子眼中,我們才是那個急匆匆的怪人。
如果看不到這些差異,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我們也會難以容忍,甚至責怪孩子爲何總要作對。
接納孩子的需求差異,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最生動的模樣。
被看見的孩子,才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發現和孩子的溝通似乎是無效的,一不小心,雙方就會僵持不下。
也許,正是因爲我們要和孩子爭個勝負,才忘記了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原本就是錯位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孩子才願意信任和傾聽我們。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他才會有力量關注別人的感受。
電影《布拉姆的異想世界》中,男孩布拉姆是典型的“熊孩子”,他上課開小差,課桌下的腿抖個不停,被罰面壁思過也毫不悔改。
課後大家玩球,布拉姆把球踢到老師頭上,爲了逃避批評爬到樹上,哼著小調。
體育課時,同學排隊跳鞍馬,布拉姆迫不及待地沖上去,卻把老師的短褲扯掉了…
更糟糕的是,布拉姆又一次爬到教室後面的書架上,老師爲了讓他下來,被砸傷了腿…
而始作俑者的布拉姆,卻並不想向老師道歉,他不明白到底哪裏出了錯。
好在,新來的代課老師看到了布拉姆的不同,他沒有對抗,而是滿足布拉姆的需求。
他觀察到布拉姆好動,上課前先讓大家在教室活動身體。他陪著布拉姆一起跳繩,允許布拉姆坐不住時出去透氣。
走進布拉姆的世界,才發現有多奇妙:他開小差,因爲看到百葉窗上舞動的灰塵;他晃動腿,認爲腳生來就是要動。
被理解和關注的布拉姆,開始懂得對別人說抱歉,也開始察覺自己對他人帶來的傷害。
我們希望孩子是有規矩可循的,可孩子卻希望自己是無拘無束的。
如果覺得孩子“難管”“不聽話”,不妨站到孩子的視角上,觀察他眼裏的世界。當我們走進孩子,靠近他的心,我們說的話,孩子才願意聽。
面對沖突,合作才是雙贏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需求,會給予孩子信任和力量感。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放棄自己的需求,完全滿足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逐漸長大,孩子需要懂得,我們彼此的需求同時存在。當需求發生沖突時,我們不妨這樣做:
01接納孩子的感受,界定彼此的需求
沖突發生時,我們常常會被情緒左右,忽視孩子真正的感受。
弄明白孩子行爲背後的需求,是關鍵的第一步。
比如,一個吵鬧不願意上學的孩子,也許是沒有勇氣面對昨天老師的批評,也許是想要媽媽更多的陪伴。
了解孩子的需求,再表達我們的感受,界定好問題,才能得到孩子的共識。
02和孩子找出共同的解決方案
針對需求沖突點,鼓勵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法,也許他們的辦法看著很天真,但是不要評判他們積極的嘗試。
當然,我們也可以稍微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
商討的過程,會教會孩子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他們也會懂得關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03確定合適的方案並執行
探討這些方案,排除掉我們和孩子都不喜歡的,留下少數可以嘗試的。
沒有哪個解決方案會一勞永逸,試著找到那個讓彼此更舒服的方式。
沖突來臨時,我們不是要立刻找到一個完美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將積極面對差異的存在。
有時候,讓沖突更激烈的,並不是需求不同,而是我們默認孩子不懂,只能暗自隱忍的情緒。
面對沖突,克制滋生的情緒,坦誠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感受,但是我也有我的需求。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懂得理解和包容。
最初的溝通過程,也許不會那麽愉快。對一個孩子而言,控制需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這樣的沖突裏,我們會和孩子更親密,因爲這是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
多一點耐心,教給孩子面對沖突,解決沖突的能力,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