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燈
位于義順一帶的聚友愛管理的田園有四個足球場大,種了上百種蔬果和植物,
都由“義工農夫”輪流打理,公衆可在網上報名參加。聚友愛也爲學校、企業舉辦大型的體驗和教育活動。
義順一帶的羅弄真查魯隱藏著一片鮮爲人知的“世外桃源”,數十名義工每逢星期六都會到這片農地上播種、施肥,他們培育的不只是植物,也正一點一滴地在這片土地上學習做人的道理。
這片由非營利組織聚友愛(Ground-Up Initiative)管理的田園足足有四個足球場大,種了上百種蔬果和植物,都由“義工農夫”輪流打理。每個星期六早上的“回到甘榜”活動,是他們主要的義工活動之一。
李法樂(8歲)和李法陖(5歲)兩兄弟,是當中年齡最小的義工農夫之一。這對原本嬌生慣養的兄弟,今年初因爲好奇而加入聚友愛,沒想到第一次參加就深深地被農耕活動吸引。如今他們每隔一兩個月都會定期和母親劉容君(40歲,家庭主婦)一同到田園裏播種。
忘情耕種沒有怨言
《聯合早報》記者采訪當天,氣溫高達34攝氏度,田園裏沒有冷氣和風扇,只見李氏兩兄弟在炎炎夏日裏忘情地耕種,幼小的身軀扛起沉重的鏟子賣力地翻松土壤。盡管兩人汗流浃背,臉上卻展露燦爛笑容,沒有一絲怨言。
李法樂受訪時說:“農耕活動需要很大的力氣,對我來說並不容易。但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也可以和許多哥哥姐姐們一起談天,這讓我樂在其中。”
李法陖說:“我喜歡在這裏種菜,還可以到田裏的小溪沖洗農耕器具,這都是非常新奇的體驗。”
劉容君透露,兒子法樂從小就對植物很感興趣,因此她在網上得知聚友愛有這類義工活動後,便決定帶兩個兒子來參加。她原本只想讓孩子來體驗一次,打發周末的閑暇時間,沒想到兩人過後便時常吵著要回來參與耕種活動。
劉容君說:“兩個兒子從前總是離不開電腦和手機,但他們在農耕的過程中了解到沒有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久而久之,他們也會在家裏會毫無怨言地幫忙做家事,並懂得花更多時間觀察身邊的事物,玩手機的時間明顯減少。”
聚友愛2008年成立,並且在2009年從林厝港搬到羅弄真查魯(Lorong Chencharu)。最初只租下100平方公尺的土地,但在過去八年一步一腳印地擴大至目前的2萬6000平方公尺。
公衆可在網上報名參與回到甘榜和周日的義工活動項目,協助打理田園裏的植物。聚友愛也爲學校、企業等公司舉辦大型的體驗和教育活動。
前後近7萬人參與活動
聚友愛創辦人鄭來福(54歲)透露,聚友愛創辦初期只有十多名義工協助開辟田園,義工團隊近年來逐漸壯大,前後加起來已有近7萬人參與組織的活動。
聚友愛一般上對公衆來者不拒,只要有心嘗試農耕活動者都可報名參與。聚友愛目前共有近40名每周定期參與農耕活動的義工,當中超過60%是10多至20多歲的學生和年輕上班族,當中也不乏像劉容君一樣帶著孩子來參與活動的父母。
以“村長”自稱的鄭來福說:“在數碼化和個人化的時代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淡薄,我希望參與者可以通過農耕這個辛勞的過程,學習如何跟人相處,並且腳踏實地地過生活。我們歡迎任何人加入我們的大家庭,一起建立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甘榜農村社群’。”
有意參與聚友愛義工活動或捐款的公衆可上網groundupinitiative.org查閱詳情,並在網上報名參與義工活動。
盼通過農耕改變社會風氣
1997年的勝安空難令鄭來福赫然領悟到生命的脆弱,他因此放棄了年薪高達六位數的工作,投身公益事業。
鄭來福從前在一家科技公司擔任高職,幾乎每周都得搭飛機出國公幹,而突如其來的勝安空難爲他敲響了警鍾,促使他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他說:“我在看到新聞後不停地思考,倘若我明天就在空難中死去,我會不會留下任何遺憾?我當時便決定放下一切,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鄭來福過後到多個國家背包旅行長達四年,之後便開啓公益事業生涯,積極參與許多國內外的義工活動。
他說:“在國外的經曆令我更清楚地看見,新加坡其實有很多問題存在……一些國家面對的是經濟上的貧困,但新加坡人面對的更多是心靈和精神上的貧困,因此才會出現社會越來越冷漠、國人思想僵固等問題。因此我想通過農耕活動創造一個平台,改變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
憑著這單純的理想,鄭來福便創立了本地首個農耕義工團體“聚友愛”。
他說:“我這麽多年來就傻乎乎地做,也讓一些退休人士有了寄托,並且教導年輕人一些課堂以外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看到義工的生活一點一滴地改善,也讓我有了持續下去的動力。”
借50萬元擴建農地
爲了完成這個理想,並且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農耕活動,鄭來福過去三年內一共借了50萬左右,作爲擴建農地的資金。
他說:“我希望解決的是一個無形的社會問題,並不是幫助特定的低收入群體,因此不容易獲得公衆的支持,在吸引捐款方面面對不少困難。我們如今也積極組織大型的教育活動和企業活動,希望由此籌集資金。我們也希望定期來幫忙的義工能倍增,才能打理新開發的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