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影響力投資的形式雖然五花八門,但本質是運用資金,並預期獲得財務回報,
投資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達成解決社會問題或需求的既定目標。
若有關投資未能成功實現上述兩個目標,便不能視爲成功的影響力投資。
“影響力投資”一詞最早由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于2008年前後提出。過去10年,該詞在互聯網上的熱度從零躍升爲熱搜話題。
影響力投資是當今慈善論壇或會議上經常談論的主題。在2013年6月6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倫敦舉行的G8社會影響力投資會議上,發表以“影響力投資的威力”爲題的主題演講時,便指出影響力投資能“解決即便連政府都感到束手無策的社會棘手問題”。
首先,投資者必須將影響力投資與其他希望借投資“行善”的既定投資方式區分開來,例如道德投資以及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
道德投資(也稱爲社會責任投資)于1990年代初出現,它最常見的形式是負面篩選出投資者認爲不爲社會所接受的行業,例如煙草、軍火或賭場。與道德投資不同的是,影響力投資是積極行善,而非“不作惡”。
ESG投資的前提是在投資分析中考慮ESG因素,以識別具備長遠更佳發展潛力的公司。ESG投資的著名例子是1989年3月發生的埃克森—瓦爾迪茲號(Exxon-Valdez)漏油事故。同年11月,一群高價值投資者成立一個組織,希望形成一股新的投資者壓力,並與環保團體結成聯盟,發揮投資者的集體力量,鼓勵公司和資本市場在日常決策中將環境和社會因素考慮在內。
與影響力投資不同的是,ESG投資主要並非用來解決社會需求或問題。
影響力投資針對
商業上可行業務
那影響力投資是什麽呢?雖然影響力投資的形式五花八門,但本質是運用資金,並預期獲得財務回報,投資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達成解決社會問題或需求的既定目標。若有關投資未能成功實現上述兩個目標,便不能視爲成功的影響力投資。
在進行影響力投資時,投資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影響力投資針對的是在商業上可行的業務。不同投資者可以接受的財務回報水平都不同,有些投資者只求回本;有些投資者則要求獲得接近市場回報率的回報。有些投資者把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性看得較財務回報重要;有些投資者則剛好相反。
我們相信,辯論哪個較重要只是學術工作,但投資者應謹記影響力投資在商業上必須是可行的。我們也發現,雖然資助撥款本身並非影響力投資,但卻能對影響力投資發揮關鍵作用。舉例說,通過培育初期的商業模式,提供某些形式的信貸提升,給予技術援助,或爲産品研發或拓展市場提供所需的資金。
其次,影響力投資必須准備爲社會帶來影響,即特別設計用于及旨在解決社會問題或需求方面。例如,改善農業生産或拓展市場、獲取飲水、衛生服務、提供教育機會及保健服務。解決上述社會問題是影響力投資的核心業務。
舉例說,手機對社會大衆具有正面的影響力,然而,若把手機制造商說成是影響力投資則有點牽強。手機、醫療和潔淨能源公司一般都不會設計或生産主要用于解決社會需求或問題的産品。但手機、醫療或潔淨能源公司則會刻意在全球各地的落後地區開設工廠,以滿足當地需求,這便可視爲影響力投資。
企業報告社會指標有助
厘定影響力投資有多成功
第三,影響力投資需要對財務和社會影響力這兩方面負責。換言之,除了標准和適當的財務報告外,這些公司還應就社會指標作出報告。
企業報告的社會指標有助厘定其作爲影響力投資有多成功。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IIN)等多個機構設法通過涵蓋全面的架構將社會指標報告標准化,讓投資者可比較影響力投資的成效。
然而,投資者應運用技巧和判斷力,使有關的社會標准盡可能簡單。投資者應小心過于複雜的度量標准,因爲影響力企業通常沒有收集和分析複雜指標的能力或技巧,而且也極少有資金或資源聘請他人代勞。
隨著亞洲經濟體的發展日趨成熟,它們可能將經曆世界其他地區已面臨的困境——政府資源有限,難以解決人口結構不斷演變、財富分配不均以及獲得和使用資源的可持續性等大趨勢所産生的社會需求。
利用創業活動以解決社會問題的吸引力,爲影響力投資的前景打下基礎,這是致力于慈善事業的投資者實現他們尋求的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
亞洲的影響力投資正處于轉折點。投資者應趁此機會評估他們可如何參與相關投資,例如通過主動管理或被動的形式參與。他們也應審視自己身處社會影響力與財務回報的哪一方?如果他們不希望顧此失彼,那麽影響力投資在他們的投資配置中便應占一席之地。
(作者是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
財富規劃服務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