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閩西山區連城縣宣和鄉境內,已有800多年曆史,村內有300-500年前的明、清時期建築群,布局合理,工藝精美,目前大部分房屋基本保存完好。古建築物所特有的文化含量和村裏濃厚的文化氛圍,令遊客歎爲觀止。2005年11月12日,在第二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村)評選中,培田榮獲"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村)"的稱號。
培田古村,被譽爲"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因爲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面積僅13.4平方公裏、住戶300多家,村民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産:培田村保存著30幢大宅、21座祠堂、6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處庵廟道觀,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全村建築的博大、保護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蘊之深,爲外界所歎服。
古代的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結隊地通過這條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這條街稱爲"秀才街"。這裏的古建築具有鮮明的中國南方明清時期古建築的風格,一般房屋的外牆爲青色的防火磚構成,內部多爲木制架構,門樓泥塑加石雕,屋脊飛檐彩陶,內部的梁檩窗屏多用木刻雕花彩繪漆畫。
景區看點;來到培田村,沿著石板小道走進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石牌樓上光緒皇帝禦賜的"恩榮"二字,似乎在昭示著這座古村落曾經"不論文官武將至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一律步行"的榮耀。據傳是清光緒皇帝賜建給他的禦前四品藍翎侍衛吳拔祯的。它與村尾吳昌同得"聖旨"所立的"樂善好施"牌坊遙相呼應,顯示著培田村文武競秀、積善濟人的輝煌曆史。
文武廟;據傳該廟始建于明初,當時叫關帝廟。僅爲一層,是祀奉武帝關公的。乾隆年間(公元1779 年) 才改成今天的兩層文武廟,也稱文昌閣。上廟祀文聖孔子。有對聯曰: 萬世師表 百方範儀下廟祀武聖關公。有對聯雲:一生不負桃源義 千古長存蜀漢忠這種文武同廟的建築極爲少見的,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這裏得到充分的體現。
繼述堂;培田村中規模最大的"九廳十八井"合院建築,當首推繼述堂。繼述堂也稱大夫第,規模宏大。它遠不止九廳十八井,而是有18 個廳堂24 個天井72 個房間,共占地6900 平方米。繼述堂前的廣場當地人稱外雨坪,坪邊原有月塘和圍牆,現已毀。坪中遺有一對石獅石鼓,兩根紋龍旗杆。門前一副對聯"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從聯中可以感受到建築周邊環境之美和主人對耕讀文化的追求。門樓上這幅"三台拱瑞"的匾額,已經挂了整整160多年。過了大庭院來到挂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廳,從這兩個牌匾可以看出這家宅院祖先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過天井上台階之後進入大廳。中廳大廳聯成一體,雕梁畫棟,場面浩大,這裏主人宴客、會親的場所。大廳兩側設主臥房,分成前後間。再過一個天井進入後廳,後廳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內宅。與外廳大不相同的是,這裏的裝飾裝修樸素典雅 ,空間尺度親切宜人,後廳之後、圍牆之前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這裏的肅靜與前廳的喧鬧形成一個明顯的反差。大廳中雕刻精美的古樸家具。繼述堂最絕的一處,莫過于大廳中的地板了。曾有專家來此考察,看到繼述堂大廳中獨特的地板,非常不解地詢問其主人,當初修建這幢房子,是先鋪地板再蓋房的嗎?他們誤以爲這種類似于石材的地板,是用一整塊的石板鋪設上去的。其實不然,它是用砂、石子、泥漿等建築材料混合而成,類似于今日的水泥砂漿,經過長年累月的碾壓打磨,變得堅硬無比,形成今天所看到的這種像石板的地面。這種非同尋常的建築形式,體現了客家的聰明才幹和高超的技藝。在培田古建築中,常用的建築裝飾手段如木雕、磚雕、石雕、灰塑、泥塑、彩畫、漆畫、剪瓦等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圖案越精美複雜、工藝越精細, 就說明主人越有地位。
雙灼堂也是"九廳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築。但它的建築構架最爲精湛、是集科技與藝術爲一體的培田古民居精品。門廬橫批"華屋萬年",藏主人吳華年名字于頭尾。
敦樸堂前是半圓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內都低矮很多。每逢雨季這半圓形的卵石盆內積滿了雨水,就像個聚寶盆。雨水不溢出去,用意爲肥水不流外人田。更有甚者,卵石金錢紋中的小小銅錢也有講究:如果你閉著眼由院內出門,第三步恰好踏在這枚銅錢之上,你將會有很好的財運。
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連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宣和鄉的培田村就成爲汀連官道的連接點。這裏明清曾設驿站 ,驿站就設在今日的官廳裏。官廳也是培田九廳十八井的代表建築之一。該宅占地5900 平方米,爲前塘後閣五進帶橫屋、中軸對稱式布局。它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間,至今有三百余年的曆史。官廳前設圍牆、半月塘、外雨坪。宅子四周的青磚防火牆古樸厚重,門樓前兩坪石獅石鼓危坐,石桅杆挺立,照牆圓圍,月增清碧。
門廬設有雙重屏風,過門廬之後進入一個大庭院,又有一對石旗杆。進入書寫有"鬥山並峙"的內門後才是前廳,隨後是中廳、大廳、後廳。中廳開學館,左右廂房曾經藏書萬冊。後廳爲兩層樓閣,樓下廳爲宗族議事廳,樓上廳爲藏書閣。
容膝居是培田古民居中最小巧玲珑的建築。規模雖小,但文化內涵較深。有人說這是最早的女子學堂 。本族少女、少婦們在這裏不但學習文化、禮儀和女紅,而且"可談風月",也就是可以講習與婚姻、生育有關的生理知識。寫有"可談風月"四個大字的匾額,嵌在舉目可見的廳堂正面的青苔石壁上,古意盎然,引人遐想。
吳家大院位于雙灼堂左側,是培田的中心區域。也是典型的九廳十八井結構的建築類型。縱深六個院落。有接待能力,是培田住宿、吃飯休息的好去處。廳裏還有泡茶的茶海、茶桌和木沙發等一應物品,晚上坐在廳裏裏喝茶、聊天一定挺有情調的。
吳家大院,原本不叫吳家大院的,叫灼其堂。始建于清末,民國初年主體落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到2004年,已呈零落破敗、搖搖欲坍之勢。後來有位有遠見卓識的商界人士出巨資,將其修繕一新。建造客舍、飯堂,用以接待來訪的遊客。
進士第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吳拔祯的祖屋。大門爲三合門,寓"天時、地利、人和"之意。門廳後的庭院精致雅潔,頗具文人雅士品茶賞畫,琴詩之風骨。正門額上高挂著"殿試三甲第八名武進士、欽點藍翎侍衛"的《榜元》進士匾,屋裏這塊《榜元》的匾牌,是他高中武進士後挂上去的。 正廳匾額上書《務本堂》,幾個大字端莊氣派。大門門後有紅軍彭德懷部-東方軍遺留標語一則,彌足珍貴。它也是對這段塵封曆史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