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語是中國特有的語言,在世界上漢語也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如今漢語因爲其獨有的魅力受到很多外國人的喜愛,來到中國學習中文每年都有很多人,而且中國在世界各地創立的孔子學院更是將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發揚廣發大。現在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但是隨著中國國際勢力的逐步提升,未來漢語的國際化也逐漸成爲可能。但是有一個國家——新加坡,明明新加坡大多是華人,一獨立後卻廢除漢語,當人們堅持留住漢語的時候,新加坡總理卻說:漢語有個劣勢。
01
1965年對于國人來說只是一個平常無奇的年份,但是對于新加坡來說卻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新加坡正式宣布獨立,不再屬于馬來西亞。獨立或許對于很多國家和民族來說是一件極其重要的神聖的時刻。一個國家的獨立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帶領國家朝著更好的未來發展。而有的國家獨立卻面臨著許多問題,可能這個觀點對于一些人來說就如《競選州長》說的“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不過確實如此,新加坡現有的領土面積很小,而且當時的人均GDP也非常的少僅有450美元,更何況新加坡本地的資源實在太少,自給自足是完全做不到的,淡水十分緊缺的新加坡飲用水需要依靠進口才可以解決,這樣的國家剛獨立的時候,未來的發展真的是非常坎坷,所以當脫離馬來西亞,成爲獨立國的時候,在任總理李光耀對此表示十分的挫敗,對不起當地的百姓對自己的信任。
02
木已成舟,再怎樣的忏悔也解決不了當前獨立的事實,所以獨立之後的新加坡再也不可以像之前那樣依靠馬來西亞的資源,必須自己想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當時西方國家正是處于輝煌的時刻,爲了可以吸引外資的投入,李光耀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廢除漢語,學習英語。即便新加坡超過七成的人都是華人,但是依舊改變不了李光耀的決心,首先他就將以傳播中國文化爲中心的南洋大學關閉了,然後鼓勵全民學習英語。
新加坡之前作爲殖民地的時候,在這裏統治是英國人,所以對于英語的學習不是特別的困難,如果當初是法國或者是德國人在此統治的,想要學習英語的話可能會比較困難一點,所以李光耀還是覺得比較幸運,之前經過英國人統治,本地會說英文的人還有不少,這時候重新開始學起來也不會特別的苦難。但是當時也有人堅持說將漢語作爲國語,但是這個提議並沒有被李光耀采納,他覺得漢語太難學習,這是漢語一個很大的劣勢。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當時英語作爲國際語言,想要和西方各國保持友好往來,獲得資助,會共同的語言十分重要的。
03
之後李光耀帶領自己的幕僚們在國內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將國語定爲英語,每位國民都必須學習的。此外李光耀一直努力吸引外資的加入,獲得外資後李光耀先發展制造業,建立工業區,之後有修建了很多輕工業基地,短短的十年間,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毅然成爲世界主要的電子産品出口國之一,也是這段時期以內GDP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可謂《禮記·大學》所到的“生財有大道”,李光耀確實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做了很大貢獻。可是對于現在所有的成就,李光耀歸結于當時堅持以英語爲國語的重要決定。
其實是不是英語並不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爲能吸引外資的首要前提是值得投入,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收益,如果因爲語言的問題就放棄投資的收益,這不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會做的事情。我們一直以漢語爲國語,但是自改革開放之後,就一直有外資加入,看中的首要條件也不是語言,而是我們的物資以及給予外資的機會,在我們擁有廣闊的市場,這對于經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選擇。
結語
新加坡當時能夠吸引外資主要還是李光耀給予的優惠政策,並不是語言的問題,語言僅僅是交流的一種方式,代表的也僅僅是語言背後一個國家的文化。
參考文獻:
《禮記·大學》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