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音創始人、前微信産品總監Genie
見實:去年這時,一夜之間三款社交産品出來,其中兩款很快死掉。現在一年過去,畫音出來了,是社交賽道釋放了什麽新機會嗎?
Genie:攝像頭和高速網絡會帶來一些新場景和新機會。人類表達方式的演化來來去去就是聲語音、打字、看著對方說這三種基本形式,前兩種形式已經用到手機上了,爲什麽第三種(可以看見好友在說話)沒有?那是因爲以前技術限制,經過十年來智能手機攝像頭的質變,加上網絡也准備好了,用戶看見好友說話已經成爲現實,只是缺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而已。
見實:你認爲“畫音”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面?
Genie:對。這一年半來的演化,加上內測了3個月,雖然不能百分百,但已經較肯定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對的。至于現在爲什麽要邀請碼?驗證階段就是如此。過了這個階段,我覺得這是百分百對的方向。
見實:這麽堅定?
Genie:前提是認可和理解視頻會像語音和文字一樣成爲溝通信息的載體。而判斷一個方案是否是視頻消息的正確解,我認爲要達到三個要求:
第一個信息的産生、傳播和消費是一個完整閉環。
微信也能發視頻,但那不是視頻消息。因爲可以從相冊中選擇和發,生産、傳播和消費並不閉環,並不是視頻消息,而是視頻文件。所以第一點是讀寫和收發,都在産品中閉環。
第二是讀寫收發過程要足夠高效、簡單、快。對用戶來說應該是無限接近零的成本。
語音消息能做到這一點,以前iPhone能錄音,也有錄音app,但爲什麽不能把錄音很容易發給好友?因爲這個過程很複雜。到現在,語音消息發送很簡單了,按住說話松手發送,微信把整個創作過程的成本降到了極致,所以效率提高。
視頻也是一樣,以前視頻拍攝成本很高,拍一個視頻要想怎麽構圖、怎麽打光,且視頻發送也很慢,無效信息也多,這讓視頻作爲消息的效率變得很低。
這就一定要找到一個解決方法,讓用戶創作視頻消息的成本無限接近零,我覺得現在基本做到了,說話就拍、不說話就不拍,重點放到了溝通的信息本身,不用思考任何拍攝的問題。
把視頻作爲背景自動播放,也是圍繞提升視頻消費的效率的角度去做的。
第三是信息傳輸過程不失真。如果失真就不是信息了。
如不能用很重的音樂、很重的特效。因爲想要表達什麽已經走偏了,這不是用來溝通,溝通很關鍵的點是不能誤解,盡量准確理解好友在講什麽。
所以這意味著視頻作爲信息不能有失真。畫音也有自動編輯,但圍繞信息不失真、讓信息量更高這個目標去做的,如自動加字幕、重點關鍵詞加表情,讓用戶的表達更清晰和生動。
做到這三點才是一條視頻消息,我們這三個點都做到了。
女性用戶超活躍
見實:同樣身爲中年老男人的我突然感覺。。。。。産品同行們有什麽評價?
Genie:很多産品人會說,用戶沒有發視頻的需求。一方面,我認爲視頻跟文字語音一樣,只是語言的基本元素。
另一方面,我認爲“發視頻”背後的情感需求,是“見面”。每一個人,總有一些渴望見面的對象。或者是百看不厭的愛人孩子,或者是挂念擔心的遠方家人,或者是總是約不齊的好友,或者是久未聯系的老同學舊朋友。這種見面的渴望越強烈,這樣的對象越多,需求就越大。但很多時候,你無法隨時一通電話就能見上,更多的人視頻通話並不那麽合適。
你想念的時候,主動發一個看見你的視頻短信,對方也會視頻回你讓你看見。這就是“視頻短信”社交背後的情感訴求。
見實:所以,現在每天關心哪些數據?
Genie:最關心用戶是不是真的把視頻短信作爲聊天的重要場景,關心用戶是不是在預設的場景裏用的特別好,和用戶是不是真覺得很有用、很願意用,首次使用感受,是否願意喊更多朋友一起用。
我一直希望産品本身真的幫助解決了溝通這個問題,接下來用戶會自傳播,團隊反而不用過多在推廣和增長方面下力。對用戶有價值,産品本身才有價值。
見實:自傳播,所以更關心強關系場景?
Genie:都會去看。因爲社交不是靜態的,並不是說邀來幾個熟人就會愉快玩起來。只要用戶覺得這個産品好,就會忍不住不斷傳播。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這種交互方式很新鮮,慢慢會發現對發送者也帶來效率的提升,因爲不用再打字了,還能讓對方更好感受自己的話。對于講話的人是一個高效、有用的表達方式,這時,用戶會想法將他想這樣溝通的人都拉過來。
見實:有沒有一些比較有趣的數據,如用戶和好友的溝通條數、拍攝和發送之間的比例、會不會出現反複撤銷再錄最後才發出去等等這樣的數據?
Genie:絕大部分用戶都是直接發,和語音消息一樣很少會編輯或取消。人均視頻消息數在雙位數,足夠表明它是一個機會。
見實:能和語音消息進行對比嗎?
Genie:我們沒有語音消息。只是因爲我經曆過當時微信的爆發,會拿現在的使用情況,和當時用戶對語音消息的習慣建立做對比,略好于語音消息。
見實:當時微信語音消息發送功能,是你帶團隊實現的?
Genie:整個微信帶隊肯定是小龍,當年只是畢業生的我有參與而已。
見實:用戶發視頻消息比當年微信剛剛開放語音消息時的熱情程度還要好?
Genie:對。
見實:畫音之前你的産品叫POP,産品思考一脈相承嗎?
Genie:對,當時離開微信的創業初衷,是我相信視頻是一個更好的溝通方式,要把視頻做成一種基本溝通語言,這個機會可以從三方向切入,一是分享日常生活、狹義的社群。二是創作工具。三是IM本身。
從POP到現在,三個模塊沒有不同,只是重點産生變化,突破口不一樣。最早發布時POP時就有分享日常生活、有聊天等,後面大半年都在做産品方向的鎖定探索。
當時POP爲什麽選第二個方向突破?因爲很多人會有一種感覺,認爲現在朋友圈發內容壓力太大了,創作成本和壓力都很高,所以先主推故事,可以理解成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頻道,好友可以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時間順序去看。不過,這裏會形成一個問題:用戶在這裏是沒有關系鏈,沒有好友,互動反饋很慢、很少。
不過,一旦形成關系鏈後,故事是一個非常好的、輕松真實分享日常生活的地方。所以畫音現在還有故事模塊,只是鎖起來了,等到有一定好友數量後再打開。
還測試了另一個拍攝工具方向,視頻需要很多能力補齊,要把工具做強。不過,如果主打拍攝工具,用戶就無法理解爲什麽要在一個拍攝工具上交朋友?所以工具沒法演化成一個社交和通訊産品,不能作爲啓動的突破點。
因此,最後就是把這兩個方向都否定了,之後非常堅定地走了通訊IM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