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大明朝廷爲了讓張鶴鳴經略遼東,升他爲太子太保,又賞賜給他尚方寶劍,並且皇帝親自給他送行。張鶴鳴迫于無奈,只得出發,在路上磨磨蹭蹭的走了大半個月。後來他上書朝廷,表示自己年老體衰,請求辭官回家。張鶴鳴原先擔任兵部尚書,是正二品。後來朝廷封他爲太子太保,從一品,這顯然是升了官。他手上還有尚方寶劍,可以說是恩寵非常了,但他爲什麽不願意去地方做官呢?
清朝乾隆下江南時,曾召見浙江道員羅源浩。乾隆對他印象不錯,就想把他調到京城做官。羅源浩雖然口頭答應,但是卻面有難色,後來就把他留在了地方。羅源浩當時屬于地方官,他爲什麽不願意去做京官呢?
古代文人,學而優則仕。但是,在做官上面,又有兩個選擇,一種是做中央系統的官員,是爲京官。一種是離開中央,到各地方去做官,是爲地方官。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狀元、榜眼、探花直接留在中央,授予官職。剩下的進士,則要繼續考試,合格的進入翰林院繼續學習,是爲庶吉士。三年期滿後,還要考試,合格的留在京城,授予官職。不合格者,則發配到地方做知縣。顯然,在朝廷看來,京官比做地方官有前途。
那麽,在明朝和清朝時期,京官和地方官相比,有哪些優劣呢?
- 1、發展潛力
新科進士如果出任知縣,大多如喪考妣,很多士人會感覺仕途無望。因爲,明清時期的士人,如果做地方官,大多都是知縣、知州等官,很少能夠做到知府、道台的,更不要說,尚書、巡撫之職。
而做京官,雖然起點也不高,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升遷還是不成問題的。尤其是庶吉士,更是多方拉攏的對象,因爲他們的未來不可限量。後來更是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不翰林不入內閣”的傳統。
- 2、資源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辦事”,有人就代表著資源,也就是靠山,而有了靠山,升遷就會很容易。傳統政治中,黨爭很嚴重,隨便加入一方,就算有了靠山。即使不想卷入黨爭,在都城幾十年,幾個朋友還是會有的。說不定以後哪個發達了,順便就可以捎帶一下自己。
還有的京官,如果有機會做侍講學士,給太子當老師,以後前途更是不可限量。明朝著名的政治家高拱、張居正都曾做過太子老師,後來都成爲內閣首輔。而地方官,除了上級領導之外,很難找到自己的資源和靠山。所以,地方官想要升遷就很難了。
名臣于謙在任地方官時,因爲入京述職時,不肯賄賂權臣王振,最後竟被投了大獄。因爲朝中無人,沒人願意幫他。最後,是當地百姓群情激憤,聯名上書,王振迫于壓力,才把于謙放了。但是,做地方官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于謙這樣的威望。
- 3、工作壓力
地方官政務複雜,例如知縣,不僅負責審案判案,還負責稅收、徭役等各種任務。不僅工作多,而且壓力還大,有各種考核,極易出錯。
朱元璋時期,地方官每年都要到戶部報告財政收支,戶部審核通過才能結算。但是,因爲牽涉到一個州縣的財政,所以,經常會出錯。如果有賬對不上,這就需要地方官回到任職地,重新造冊,然後再蓋上機關大印再來戶部核查。
但是,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來回可能就要折騰幾個月。所以很多地方官會在出發時,帶著蓋上機關大印的空白印冊備用。這是元朝的慣例,在明朝初期也沒有被禁止。
後來,朱元璋發現此事,認爲欺君罔上,竟然下令所有主印官員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這就是著名的“空印案”,共牽連上萬人。明朝著名學者方孝孺的父親,也死于此。
遇到王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地方官更是可能性命不保。上面的張鶴鳴之所以不願意在遼東任經略,就是因爲後金當時鬧得凶。明朝官場稱:“州縣官猶如琉璃屏,觸手便碎。”可見地方官壓力之大。
而相對來說,京官的工作任務較輕。尤其是明朝的很多言官,後來更是爲罵而罵,沒事找事。京官很多時候,都在忙于一件事情,那就是爭權奪利和討好皇帝,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
- 4、收入
還是有很多士人願意做地方官的,所謂千裏做官只爲財。清朝官員俸祿承襲明朝,俸祿主要由年俸、祿米和養廉銀組成。例如正一品,年俸180兩,祿米180斛,雖然俸祿很低,但是還有其他途徑來錢。
爲了防止地方官搜刮百姓,清朝開創養廉銀制度。正一品官員養廉銀則有16000兩之多。而年俸相比于養廉銀,簡直是微不足道。其他官階的養廉銀,也比年俸多的多。有的地方官,貪心不足,有了養廉銀之後,繼續搜刮百姓,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開頭提到的羅源浩,就是因爲此,才願意一直做地方官。
但是,京官是沒有養廉銀的。當然,京官也會有一些灰色收入,例如冰敬、炭敬等,這是地方官員孝敬給京官的。但是也只有高級官員才會有,京城小官,還需要繼續忍受煎熬。
- 5、權力
清朝的京官占整個朝廷官員的一半,所以,京城有的是大官。做京官,就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得罪人。
而地方官就不一樣了,所謂天高皇帝遠,地方官員有很大權力。普通京官,只能坐兩人擡的小轎,否則就是僭越,會受到言官彈劾。而地方官出巡,可要威風的多,銅鑼開道、衙役淨街,還有長長的儀仗,風光無限。
其實,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無論是地方官還是京官,對于真正想造福于人民的官員而言,兩者並無優劣。而對于想爲自己謀私利的官員來說,會因爲政策的不同而去認真分析。但是,這樣的官員一旦到任,對于國家和人民來說,也是災難。
文:墨羽翩翩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