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王朝中,最富有的朝代,可是它的富有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澶淵之盟"的簽訂。而"澶淵之盟"的簽訂,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當時的宰相寇准,一個是當時宋朝的黑科技武器——床子弩。兩個一個是曆史的必然,一個是曆史的偶然,偶然與必然的交錯,使得奠定了北宋邊境一百二十年和平的"澶淵之盟"誕生。
"澶淵之盟"簽訂背景
中國曆史上,社會固有的矛盾很多,如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沖突,從秦漢時期到晚清時期,都一直存在于中國的曆史中。曆朝曆代解決它的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用和談,一種是"以戰迫和"。第一種的代表是漢武帝以前漢朝的解決方式——送公主去和親,而北宋解決的方式就是第二種,雙方打一仗後,簽訂合約——如"澶淵之盟"。
而"澶淵之盟"的簽訂也是經曆了很多曲折的。在宋真宗即位前,北宋就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長城已經失去了對內陸的保護作用。如此境遇下,當時占領了燕雲十六州的大遼,對北宋的侵犯更成了家常便飯。
在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是親自帶著重兵侵略北宋,遊牧民族骁勇善戰的傳統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們從攻下遂城開始一直向大宋的腹地逼近。如,生俘宋將,力攻,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遼軍的來勢洶洶,讓北宋朝野震動,大臣們紛紛向皇帝進言,並且口徑一致,那就是——退到金陵去。
在衆說紛纭下,加上北宋已經有了被大遼力創的前車之鑒(燕雲十六州被搶),本就害怕的宋真宗也打起了退堂鼓,也打算退。
寇准力薦宋真宗上前線
但是,這時原本被下放到邊遠地區,卻因爲入侵的遼軍,而改變了命運的寇准出現了。寇准19歲中進士,30歲進入北宋中央領導層,33歲任副宰相,是大宋王朝曆史上最年輕的中央領導,簪花少年,說的就是他。
在大臣們都建議後退的時候,寇准,不准備給宋真宗後路。因爲寇准非常正,非常直,不依附任何人,做事以符合國家利益爲准。但是,他有政治眼光,沒有政治手腕,可運氣很好,生活在了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宋朝。因爲宋朝之前的前梁政權不穩定,就是因爲武將幹政,宋朝不讓武將幹政後,大批的啓用文官,文官以儒家的學說,馴服桀骜不馴的皇權,皇帝的行爲納入群臣士大夫的監督規範之中。
治理國家的不僅是皇帝個人,還有士大夫群體,皇帝的權力不是私人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皇帝和士大夫群體之間,是同道共治的關系。皇帝的行爲、文臣的行爲都要合乎道,合乎國家整體利息。
所以,在衆位大臣都說讓皇帝跑時,寇准說,只有皇帝親征,才可以鼓舞士氣。當時群臣討論不下,宋真宗說要到宮裏去,寇准直接拉住了他,說你不能去,而且絕對不能逃跑,一定要往前走,一定要親征。因爲如果皇帝離開開封,邊疆的戰士就不會守邊了。
他說北宋實行的是《論戍法》,百姓們只是暫時到邊境去守衛邊境,到了時間就會換防回家,如果他們正在浴血大戰,卻發現他們守衛的皇帝陛下放棄了他們妻兒老小生活的家園,逃了,他們還會守衛邊境嗎?再者,雖然遼軍深入我朝腹地,但是,他們沒有啃下硬骨頭,
重要的城池因爲軍士們的拼死護衛,一個都沒有被打下來。反而,孤軍深入的遼軍沒有後援,與此相比我朝反而占優勢。此番話,說動了宋真宗,因爲他也不敢冒險。
宋真宗赴前線
宋真宗沒有拼死一絕的勇氣,在寇准的話後,他踏上了去往前線的路,到了衛城後,因爲離前線太近,宋真宗身邊群臣的逃亡之聲又出來了。寇准和以前一樣,站在大忠的角度(大忠是考慮江山社稷,小忠是聽從君主)讓他到前線去,但是這一次宋真宗心中的恐懼戰勝了理智,他拒絕了寇准的話。
寇准走出皇帝的住所,遇到禁軍首領——高瓊。高瓊雖然雖不識字,但通曉軍政,寇准問他爲了國家而赴死嗎?高瓊當即表示,願意爲了國家而死。于是在寇准的授意下,他直接去跟宋真宗說,不能放棄開封的家小逃亡,語氣生硬,甚至帶著威脅,連宋真宗身邊的侍衛也站到了高瓊身邊,宋真宗無奈只好去往前線。
當時幽雲十六州被割,澶州就在黃河邊上,而黃河是天險,當時是要走橋的,但是到了黃河邊了,代表著宋真宗意志的辇夫卻不走了,還是高瓊把辇夫打過了河。到了澶州城後,寇准讓宗真宗登上城樓,檢閱軍隊,宋軍將士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遼軍主帥身亡
後來,在戰爭爆發的前夕,發生了一場不可思議的事情。宋軍發現遼軍主帥到城樓附近勘察地形,于是直接向蕭撻覽(主帥)放箭,蕭撻覽直接被射中額頭而亡。而這種他的武器叫做"床子弩",是宋朝黑科技,1500米射程。
大遼發動戰爭最核心的目的是爲了"和",如果不能在現場中取勝,在談判桌上是沒有位置和話語權的,所以"以戰迫和"自古就是一種常用手法。于是蕭太後就讓宋朝的降將——王繼忠,給宋真宗寫了信,表達了大遼想議和的想法,這個建議,得到宋真宗積極回應,因爲王繼忠在沒有投降之前是宋真宗照顧他長大,甚至提拔他爲官,兩人之間有感情基礎,而他投降大遼後,也獲得了蕭太後的信任,所以,王繼忠是同時受到雙方領導人的信任。
但是,寇准急了,他說一旦和談,就會錯過了取勝的大好時機,提出作戰到底,說當時是消滅遼軍的大好時機。而當時的邊境守將楊延昭和寇准的想法一樣。但是宋真宗一意孤行,堅持要和談,甚至直接選出和談的代表曹利用,在出發前宋真宗暗中交代他,如果對方要錢的話,給也無妨。曹利用就問到,陛下覺得多少合適?宋真宗說,實在不行,百萬亦可。
可是在曹利用臨行前,寇准又把曹利用叫去,誰此次和談本就對大宋不利,如果你和談的結果,歲幣的數目只要過了三十萬,你就提頭來見。意思就是說,只要超過了三十萬,我要殺了你。最後以大宋每年給大遼十萬兩銀,二十萬匹娟的結果,取得了和談的勝利,雙方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開創了以和談止戰的先河。
"澶淵之盟"曆史意義
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大宋向大遼每年給以歲幣的結果,結束了戰爭,雙方互稱兄弟之國,遼聖宗比宋真宗年幼,稱其爲兄。但是,如果按照1840年以後的眼光,這是屈辱條約,是賠款,但是,其實在待"澶淵之盟"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做屈辱的理解。因爲三十萬,在當時只占宋朝每年現金收入的1.53%,對大宋來說是可以承受的。再則,不給錢獲得和平是不可能的,上文也提到,大遼每年都在大宋的邊境,例行搶劫。
如此一來,大宋就要出兵迎戰,邊關百姓的生命財産安全,也受到很大的傷害。而"澶淵之盟"的簽訂,使的北宋和大遼之間,獲得了長達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在此期間,大宋經濟飛速發展,物質文明達到頂峰,文學家、藝術家,層出不窮,把儒家文化推向高峰。可見,用每年收稅的極小部分,換來的收益是無法估量的。
而這些,都要歸功于寇准的堅持,是他堅持讓宋真宗到邊關鼓舞士氣,才使得原本士氣低落的宋軍一鼓作氣,緊密迎戰,最後直接使得對方主帥身亡,讓北宋在雙方之間的談判中,占得了先機。封侯拜相,是很多中國讀書人的政治理想,中國曆史上的宰相也很多,但是,像寇准這樣,直接立下不世之功的大臣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