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楊歡
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9月28日,以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在三地同時連線舉行。
此次論壇以“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爲主題,由南華早報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來自全球的260多位科技翹楚、金融領袖以及世界500強企業大咖,圍繞企業競爭力、科技創新、發展新經濟等議題,展開了深度交流對話。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無論是在科技創新還是城市治理領域一直都是領先全球。所以今天對成都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特別是在新經濟領域。”成都市新經濟委副主任李佳林表示。
三大思維助力成都新經濟發展
“在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離不開用戶思維、場景思維和生態思維。”李佳林向記者表示,以前政府在組織經濟工作的時候,更多是“政府配菜”。現在我們強調用戶思維,根據新經濟企業的發展需求靈活調整相關政策措施,而不是“條塊式”的政府管理來促進産業發展。
在談到場景思維時,李佳林表示,新場景不是一個具體的項目,它結合了成都市的一些重大戰略,包括國際消費中心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東部新區建設等。以天府綠道爲例,我們把打造天府綠道的理念和目標面向社會公布,幫助企業更好地參與到城市戰略當中,實現城市場景和企業産品服務的有效對接。
記者了解到,2018年,成都就提出城市機會清單。目前已對接成功項目300多個,投資過百億。不同于傳統企業,新經濟企業進入的是新興市場,會面臨不同法律法規的管制,也會面臨用戶的“不信任、不認可”。于是,爲了鼓勵新經濟企業創新發展,成都站在城市的高度出台了城市機會清單,給新經濟企業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李佳林介紹,“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對原來的城市機會清單進行了深化和叠代。通過政府搭建平台來幫助企業更好地進入市場,于是我們推出了一系列‘場景營城 産品賦能’的新經濟、新産品、新場景發布會。通過政府信用背書,幫助企業在政府平台上發布創新的産品,讓企業産品更好地進入市場。”
無疑,構建完善的産業發展生態是成都新經濟迅速發展的關鍵所在。所謂生態思維,李佳林認爲,“新經濟企業的發展不是唯技術論,它一定是一個多方面生態作用的結果。這個過程中需要兩個方面的支撐,一個是要素支撐,比如金融和人才。在金融領域,我們現在建立起了新經濟天使基金和新經濟産業基金。另一個是政府服務支撐,通過不斷優化政府服務,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爲新經濟企業打造良好的發展生態。”
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成都對外宣布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和1000個新産品,期望通過打造新場景構築城市發展的新機會。截至9月25日,成都已舉辦6場“雙百”發布會,發布600個新場景和600個新産品,其中前5場共釋放投資需求超3500億元。
未來,通過持續完善“城市機會清單+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創新應用實驗室”機制,深入實施“十百千”場景示範工程,成都將爲新經濟企業的發展釋放出更多的城市機遇。
金融和教育是香港科技創新兩大優勢
“長期以來,大家都認爲香港是金融和物流的中心樞紐。事實上,香港近幾年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科技創新。香港也擁有巨大的科技創新潛力。”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
近兩年,香港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加大資金和人才的投入。以2018年爲例,香港本地研究及發展總開支爲244.97億港元,同比上升10%,占GDP比重穩步提升。同時,香港還不斷加快建設創新創意園和各類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和醫療科技等領域。“政府把這當成了當務之急。”黃克強表示。
在談到香港科技創新的優勢時,黃克強認爲,“香港擁有兩大優勢。香港有多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等學府和多所知名科研機構,集聚了非常頂尖的科研力量,這是巨大的優勢。此外,在金融領域,香港還利用IPO方面全球領先的優勢,通過支持更多醫療公司IPO來促進醫療領域的技術創新。”
最後,黃克強重點介紹了香港科技園。2018年初,香港特區政府向科學園撥款100億港元,旨在促進香港初創的科技企業發展。黃克強稱:“該100億元主要用于加強支持科技初創企業,以及爲園內企業提供租金支持,協助尋找投資者,設立共享實驗室等。我希望未來可以培育出1000家初創企業。”
“當前,香港科技園‘科研的密度’正不斷提升,已經孵化出上百家科技公司,其中兩家成長爲獨角獸。我們會爲大學生和很多初創團隊籌集資本,幫助其研發,完善科技産品,幫助他們和風投圈建立起連接。僅2017年至2019年,我們就幫助籌集了大概300多億港元的投資。”黃克強表示。
新加坡重視培養“企業級”人才
某種程度上,新加坡代表了全球科技創新的典範,大量的科研投入令新加坡的新經濟發展充滿了活力。記者了解到,五年前,新加坡就已啓動爲未來經濟轉型的工作。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正在敲定未來五年的科研發展計劃,將撥出超過200億新元,支持基礎和應用研究,特別是在醫療和生物醫藥、氣候變化和人工智能等影響深遠的領域。”
而近年來,地處新加坡城市中心的新加坡管理大學迅速發展成爲新加坡及所在區域的創新中心,爲新加坡新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新鮮血液”。“這離不開我們大力培養創業人才、設立創業基金和彙聚全球的創新思想。”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表示。
江莉莉直言,我們非常注重“企業級”人才的培養,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大量海外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沉浸”在海外創業創新的生態中。過去4年,我們和240多家不同公司進行深度合作,選派800名學生深入企業,引導他們根據市場需求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不斷優化創新創業項目。
此外,記者了解到,新加坡管理大學還專門設立了創業基金,由學生來管理運營,重點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我們會對學生進行風投培訓,並邀請行業資深專家進行指導,在創投和法律方面給出專業建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和校友都可以參與這個創業基金。”江莉莉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管理大學還通過各種各樣的創新實驗室和創新大賽來彙聚全球的人才。江莉莉介紹到,“比如我們打造了李光耀全球商業計劃大賽,通過這個平台讓擁有創意頭腦的人彙聚在一起。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名參賽者在這裏分享他們的創意,激活了我們大學和這座城市的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