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法】雨果
困難和挑戰,從來不會在任何一種人生中缺失。
有的孩子可以積極應對而不斷成長,但是有的孩子卻一味退避畏縮。他們或者表現的毫無自信:“我不行”;或者主動給自己設限:“我英語天生不好”;又或者幹脆躲避到虛擬的遊戲世界裏:“這裏我行”……
在孩子有這些消極表現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們總是躲在人群中,總是低著頭。
孩子爲什麽會沒有勇氣?
1.孩子性格內向,要在他熟悉的環境下才能自信地展現自我。
2.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嚴格,常要求他像大人一樣地做,讓孩子不知所措。
3.家長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火,孩子變得謹小慎微。
4.家規太嚴,讓孩子這也不許摸那也不許碰,久而久之,孩子不敢輕易去嘗試新事物。
5.孩子對突然變化的環境不適應。比如原先由爺爺奶奶撫養轉而由爸爸媽媽親自撫養,因爲教養環境的不同,小孩子會在一段的時間裏變得內向。
我們想和大家分享5個培養孩子勇氣的方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踢開“缺乏勇氣”的絆腳石,成爲更好的自己!
1.認可孩子害怕的情緒
如果你想教孩子學騎自行車,而孩子感到很害怕。家長不要一味的勸說:“這個又不難,你不要害怕!”其實這樣小孩子心裏還是會很害怕,腳也不敢邁開來。
這個時候,家長千萬要耐心,試著彎下腰,問問孩子:“爲什麽不敢騎車?是哪裏讓你覺得害怕呢?可以告訴我的。”你要和孩子平和的交流,這樣他才會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告訴你,就像兩個朋友在聊天那樣輕松的交談,認同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會讓孩子慢慢有了自信心,也更加相信自己。
這樣孩子在成長中才會獨立,有責任心,更具冒險精神。
2.帶來讓孩子安心的安慰
孩子開始對自己有了信心,也沒有那麽害怕了,這時也許他會說:“爸爸,你可以扶著我嗎?不然我怕我會跌倒。”這是孩子在尋求慰藉,就像很多寶寶小時候都要抱著自己最喜歡的玩具一樣,他們都需要一個慰藉物,這樣才會覺得安定。即使有時候已經不需要了,當環境發生改變時,他又會需要。
和此刻家長牢牢抓住車把的手一樣,這些東西都是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力量來戰勝恐懼感的。
3.孩子害怕時,不生硬地把他推出去
當家長扶著孩子騎車已經可以順利的騎行一段路的時候,不要生硬的把他推出去。這時候突然的放手,會讓他毫無准備,而他的心裏其實還是會有點害怕的。所以,家長應該試著問問孩子:“這樣騎著可以嗎?還害怕嗎?我覺得你騎得很棒哎,爸爸可以松手嗎?”還可以安慰他:“就算爸爸松手了,也一直會跟在你身後保護你的,不要害怕哦。”直到他不再緊張。
即使需要有一段時間,也應該爲孩子提供一個空間去熟悉、習慣那些新鮮的事情。 而父母只需等待孩子做好准備。當時機合適的時候,他會充滿自信地去嘗試。
4.讓豐富聯想成爲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對黑暗或是怪物感到害怕,是因爲他們的認識能力,還沒有發展到能夠解釋這些現象的層次。而父母可以利用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幫助他們戰勝恐懼。
比如,詢問年紀大一點的孩子 “你覺得哪種顔色代表害怕的感覺,哪種顔色代表勇敢的感覺呢?”然後,告訴他們,無論何時,當他們感到害怕時,可以深呼吸,讓代表勇敢的顔色充滿整個身體。那麽,對于孩子來說,腦海裏想象的顔色就會變成抵抗恐懼的盾牌。而深呼吸則減了孩子的壓力,釋放出一種令大腦産生自信的化學元素一血清素。 孩子將會逐漸變得勇敢起來。
5.睡中暗示法
睡中暗示法聽起來的確有些古怪。但在國外,衆多父母都會參與這個課程的培訓,並應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培養自信。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對兩歲和兩歲以上的孩子的確起到了作用。當孩子躺在床上,即將入睡時,你悄悄走進他的房間,在他的床邊輕聲地說:”我相信你”。第二天早晨,愉快地跟孩子打招呼。每周使用三到四次,可以令孩子接受你傳遞的信息。研究表明,大腦接受積極信息的最佳時刻正是進入睡眠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