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斯科到海參崴,西伯利亞鐵路橫貫俄羅斯,成爲今天世界上最長的鐵路。
如果諾曼底登陸沒有發生,如果德國戰爭的失敗向後推遲,如果“小男孩”沒有在長崎爆炸,如果二戰的結果被改變,如果日本一如既往的野心勃勃,那今天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恐怕就要在東亞大陸了。
從日本坐火車,直達新加坡。在今天看來無異于癡人說夢,但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日本,卻一直對這個白日夢抱以期望,但最終,這個夢和日本的軍國主義一同,被時代扼殺。
大東亞共榮圈與大東亞鐵路
說起大東亞鐵路,很多人一頭霧水,在曆史課本上這一名詞從未被提起過,但大東亞共榮圈,不論是在電視劇、電影還是課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現過。顧名思義,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是二戰時期日本擴張野心的産物。
而大東亞鐵路則是在大東亞共榮圈的基礎上,日本內閣提出的構想,當然在現在看來,這一切都化爲泡影。從日本到新加坡,日本想象中的大東亞鐵路,連接了日本、韓國(南朝鮮)、中國、越南、菲律賓和新加坡,甚至抵達印尼。
以當時的技術來看,修建這樣一條鐵路無異于癡人說夢。當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時,中國人舉國歡慶,而全世界的目光也都聚焦在中國的港珠澳地區,原因無他,港珠澳大橋實在太難修了。
而大東亞鐵路想要建成,首先要連通日本與南朝鮮,雖然從地圖上看兩國遙遙相望,但要建成連接兩地的海上鐵路,每一海裏都是巨大的挑戰。
抛開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談,從日本到新加坡,這條鐵路如果建成,將會是全世界耗資最多的一條鐵路。而當時正處于擴張時期的日本顯然沒有這樣的經濟實力來支撐這條鐵路的修建。
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經濟上,二戰時期的日本想要修建大東亞鐵路都很困難,但當時的日本內閣卻大多都支持修建,日本的民衆也大都支持。這條鐵路雖說沒能修建,但日本國內對這條鐵路的態度卻能反映出當時日本國內的心態。
軍國主義與武士道精神
想要了解當時日本國內從上到下的心態,首先要從日本的地理說起。修建大東亞鐵路,實在是日本人的無奈之舉。日本人的野心很大,但日本的地理位置卻並不好,在狹長的日本島上,礦石、石油等天然資源匮乏,直到二戰結束後,日本還依嚴重依賴美國。
可要擴張就要打仗,沒有這些天然資源,日本這個戰爭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自然而然地,找資源就成了日本最迫切的需求。在入侵中國之前,日本就曾派出過間諜到中國尋找石油資源,由此可見,日本天然地理環境的局限和擴張的野心,造就了日本對資源的瘋狂渴求。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是1927年田中上奏天皇的奏折中寫到的。征服中國是日本征服世界的的第一步。這頭餓狼終究是對中國露出了獠牙。
後來的日本與中國的拉鋸戰在曆史課本上都已經寫到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很多曆史學家都將這視爲日本在侵略戰爭的轉折點。爲什麽要去惹怒美國這頭老虎?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實在沒辦法了。
日本擁有當時太平洋地區最爲強大的海軍,即使是美國海軍都對其忌憚三分。當歐洲大陸上德國軍隊大有一舉打敗英法聯軍的勢頭時,日本全國上下陷入一種興奮之中,一種不甘落後的興奮與激動。“別錯過公共汽車”這是當時日本國內廣爲流傳的一句話。
侵略與擴張成爲全國上下的目標。正當全國上下歡欣鼓舞時,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這一舉措像是一盆冷水直接澆在了日本人的頭上。沒了石油,意味著這座戰爭機器無法正常運轉,意味著日本人就要錯過“公共汽車”。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偷襲珍珠港成爲日本對美國的回應。之後,日本迅速南下,在很短時間之內,將英國人趕出了東南亞地區,整個東南亞被日本牢牢攥在手中,而當時日本的占領面積也是最大的。
東南亞、中國、太平洋。日本人得到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但同時也不得不面臨三線作戰的局面。戰線拉得如此之長,不論是兵力還是物資,運輸都成了一個大問題。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東亞共榮圈被日本提出來。
大東亞鐵路的構想也隨之而生。如果坐火車直接從日本到新加披,這將大大提高日本軍隊的機動能力,日本憑借這條鐵路也將會源源不斷向中國和東南亞輸送兵力和物資。可以說,大東亞共榮圈和鐵路的提出,是日本擴張野心的直接體現。
上至日本內閣,下至普通民衆,對這樣的構想出奇地表示支持。狂熱得日本人已經陷入了那個未來日本帝國的幻想之中。大東亞共榮圈要建立,大東亞鐵路也要修!這條鐵路得修建就這樣被交給了南滿鐵路公司。
之所以說從這條鐵路的修建能夠看得出當時日本上下狂熱的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是因爲這條鐵路的修建,承載著日本人對稱霸世界的渴望。在大多數國家,征兵打仗往往會受到普通民衆的抵觸,但在日本卻大相徑庭。
既有傳承已久的名門望族,又有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對于打仗,整個日本國內充斥著怪異的熱忱。即使這條鐵路的修建是多麽不切實際,所要付出的代價有多麽大,日本人還是堅定地支持著,驅使他們的,正是心中的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
大東亞鐵路已經被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之中,但在這背後所反映的日本當時獨特的國家文化和氛圍,值得後人去研究。
計劃夭折,幻想破滅
正當南滿鐵路公司著手開始第一步——修建連通日本與南朝鮮的跨海大橋時,日本遭受沉重打擊,歐洲戰場上,德國投降。德國的戰敗,使得日本成爲了衆矢之的,原來無暇顧及亞洲戰場的同盟國能夠抽身對日本施加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要瓜分勝利果實,同盟國至少要徹底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因此,日本的失敗成爲了必然。美國“小男孩”的投放,加速了日本的失敗。1945年,日本投降,至此,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成功,而日本的大東亞鐵路,也正式夭折。
從日本坐火車到新加披,也終究只能成爲日本人曾經美好的幻想,接下來他們將要迎接的,將是戰敗後的審判。鐵路沒能修成,戰後的日本已經無暇他顧,如何快速恢複經濟成了日本最迫切的任務。
同時在美國的監督與控制之下,日本的精力也只能都放在了經濟的發展之上。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條大東亞鐵路的提出與修建,都只是爲了日本的戰爭需要,二戰結束後,這條鐵路就已經不可能建成。
走向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
相比日本野心勃勃的擴張,中國走向世界的方式更符合全球化的趨勢。從成都、汕頭、青島到哈薩克斯坦,從中國出發,到哈薩克斯坦,雖然不像從日本到新加坡那樣覆蓋區域廣,但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方式。
合作共贏一直是中國從外交到貿易推崇的准則,中哈鐵路的建立正是基于合作共贏修建的。自一些政策的提出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交往,特別是與中國周邊國家的交往更爲密切。
人人都在說全球化,人人都在說走向世界。有的國家走向世界的方式是幹涉別國內政,充當“世界警察”,有的國家走向世界的方式是野心勃勃的侵略擴張,而中國走向世界的方式,是互利共贏。
當貿易保護主義擡頭,逆全球化襲來,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考驗,今天的中國正經受著考驗,從經濟到科技,中國企業在各方面都受到發達國家或多或少的制裁,中國走向世界面臨著各方的考驗。
但幸運的是,中國始終扮演著推動全球化浪潮的角色,雖然困難,但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中國與俄羅斯,中國與德國,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天中國的表現,一定是大國風範。
生在這樣一個盛世中國是幸運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中國人如何在全球化下抓住機遇,承受挑戰,將會是我們幾代人將要面臨的問題。中國態度要由中國人向世界展現,不卑不亢,個性鮮明,中國人有責任向世界呈現最好的中國面貌。
在華爲與美國的博弈中,孟晚舟展示了中國人應有的姿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現在,中國一直都在接受來自各個國家不同的壓力與挑戰,中國也從來沒有被擊倒過,孟晚舟在面對不公正對待時的態度,是中國人面對壓迫的縮影。
走向世界的正確打開方式,正是中國現在展現出來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