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爾人是南加裏曼丹島的馬來族分支,他們以鑽石工藝和貿易爲生,足迹遍布東南亞和阿拉伯半島。在本地,他們聚集的地方曾被稱作鑽石村(Kampung Intan)。
拉提夫從1980年代開始整理班加爾人的民族志,立志籌辦一個私人博物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我國多元文化的民族志中,有這樣一族人:他們是本地馬來族群中人數最少的分支民族,卻誕生出我國回教理事會的第一任宗教司沙努西(Haji Mohd Sanusi bin Mahmood),第一位馬來女性民航機師法爾罕(Farhain Abu Bakar)和新加坡曆史上最富有的馬來裔商人奧斯曼(Haji Osman bin Abu Naim)。
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以鑽石工藝和貿易爲生,足迹遍布東南亞和阿拉伯半島。在本地,他們聚集的地方曾被稱作鑽石村(Kampung Intan),他們稱自己爲班加爾人(Urang Banjar)。
建立班加爾蘇丹國
班加爾一詞源于16世紀至19世紀,存在于印度尼西亞南加裏曼丹島的班加爾蘇丹國(Banjar Sultanate)。在此之前,統治加裏曼丹島南部的,是受印度教文化影響的達哈王朝(Negara Daha)。16世紀初,達哈國王蘇卡拉馬(Pangeran Sukarama)立下遺囑,把王位傳給孫子薩穆德拉(Samudera),遭到兒子們的不滿。在蘇卡拉馬死後不久,薩穆德拉受叔叔們的排擠,逃到南部的村落Bandarmasih。
薩穆德拉立穩腳後聯合爪哇島的淡目蘇丹國(Demak Sultanate),推翻叔輩的達哈王朝。作爲淡目國出兵的交換條件,薩穆德拉及其臣民都須皈依伊斯蘭。1526年,他以Bandar Masih爲都城,建立班加爾蘇丹國。Bandar Masih之後更名馬辰(Banjarmasin),直至今日。
從血緣上來說,班加爾人是以婆羅洲(加裏曼丹的別稱)土著達雅人、馬來人和爪哇人爲主體的穆斯林民族。操班加爾語言的達雅人,便被認可爲班加爾人。
富可敵國鑽石商人奧斯曼
婆羅洲與印度是人類曆史上最早從事商業開采鑽石的地區。早在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便有來往于中國和加裏曼丹西北部的坤甸(Pontianak)、萬那(Landak)之間的鑽石貿易,從此有華人在西加裏曼丹生活。位于班加爾地區的馬塔普拉(Martapura),在18世紀發現鑽石礦床後,班加爾人的命運便與鑽石息息相關。
1860年,班加爾王朝在荷蘭殖民者的手中覆滅。不願意受殖民者壓迫的班加爾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流徙,奧斯曼是其中之一。
1845年生于馬塔普拉的奧斯曼,從小跟隨父親納因(Abu Naim bin Abu Su’ud)在坤甸學習鑽石切割工藝。1870年代,奧斯曼乘船來新加坡,通曉馬來語和阿拉伯語卻不谙英語的他,憑著勤奮的挨家沿戶售賣鑽石,積攢了第一桶金。
但他內心清楚,相較于鑽石,土地才是最值得投資的財産。于是,他在現今萊佛士醫院地址,購買第一處産業,並陸續在馬裏士他路、密駝路、丹絨加東等地段置産。
據奧斯曼的曾外孫,也是本地班加爾人協會的會長拉提夫(Abdul Latiff bin Omar,74歲)考證,1905年奧斯曼去世時,共留下102處房産。除了留給後人居住的幾處房産外,其余的全部被殖民當局拍賣,總價值約50萬叻幣。
奧斯曼是一位熱心履行社會責任和宗教義務的人士,他既是本地蘇丹回教堂的五位托管人之一,也是189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鑽禧禮新加坡的籌委會成員之一。
據後人回憶,他曾在每個星期五的禮拜後光顧一家在梧槽路的花鳥店,買幾籠的小鳥後放生。這樣既有好生之德,又照顧市井民生的經濟。
散落世界各地的班加爾人
1870年代,當奧斯曼乘船來到新加坡時,他的父親納因卻只身前往麥加,從此在聖地經營從印度尼西亞至麥加朝聖的航線。時至今日,麥加依然有一處五層樓高,超過100間臥室的房産屬于這個家族。後人只須提供律師開的與納因的血緣證明,便可在這棟樓裏免費居住。
從事鑽石貿易,自然少不了往返加裏曼丹去采購礦石。當時拉提夫的外公老拉提夫(Abdul Latif bin Mohd Noor)是奧斯曼最受信任的女婿。除了擔當奧斯曼財産的托管人之外,也是家族裏采購鑽石的負責人。說是采購,其實就是原始的以物易物。
在物質匮乏且物流不暢的年代,最受當地達雅人認可的交互物品,就是鹽巴。因此每次老拉提夫都會背著幾麻袋沉甸甸的鹽巴,去和當地人交換鑽石。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好像黑心商人,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雙方都各取所需。而且每一次出差都是冒險,要面對極端的天氣,荒野的雨林和凶猛的野獸。老拉提夫當時隨身攜帶的防身利器只有一把馬來短劍(Kris),班加爾人獨有的匕首(Beladau)和一把手槍。是英國當局出于他作爲奧斯曼財産托管人的特殊身份而配備。
長久以來,奧斯曼的家族一直以爲奧斯曼只在新加坡有三個妻子和13個孩子。然而直到去年,拉提夫在整理曆史資料時,才在1906年的舊報紙中發現,奧斯曼在萬那縣還有一個妻子並擁有一片廣袤的土地。
此外,在馬來西亞還有班加爾人的族人,只是在土地廣袤的馬國,他們更多從事棕榈油和橡膠的種植生意,在當時也是富甲一方。
獨特的民俗風情
作爲繁衍生息于南加裏曼丹島的馬來族分支,班加爾人的文化習俗自然和其他的馬來民族略有不同。
比如,班加爾人的傳統服飾由一種叫做Sasirangan的獨特布料制成。這種布料偶爾摻入絲綢成分制成,這或許與自古以來與華人間的貿易有關。此外,他們特有的蕉葉粽(Lepat Banjar)和湯食(Soto Banjar),與馬來族的Lepat Pisang和印尼的Sota Ayam的口味略有不同,偏甜偏辣一些。
拉提夫說,如今只有回到馬辰和馬塔普拉的老家,或者在本地族人的家裏才能吃到。
從1980年代起,拉提夫便致力于整理班加爾人的民族志,他熱心班加爾語的普及,也收集相關的文物。
他還希望在未來幾年裏多探訪老家,多收藏一些有曆史價值的文物,和曾在澳大利亞學習藝術設計的女兒一起,建立一個私人的班加爾人文化博物館,傳承班加爾文化。
班加爾人獨有的匕首曾是老拉提夫的貼身武器。
班加爾文化特展
即日至7月25日,馬來傳統文化館呈獻“新加坡班加爾社群:曆史淵源與文化風貌”特展,講述班加爾人獨特的風俗,反擊荷蘭殖民者和在本地Kampung Intan、Lorong Marican和Jalan Pisang落地生根的故事。
該展也是馬來傳統文化館“Se-Nusantara”系列展的一部分,由文化館和民間社群共同策劃。除了奧斯曼家族曆史,展覽也邀請其他班加爾家族後人,如宗教司沙努西的侄子等人講古,並展示精美曆史文物。
文:張鶴揚圖:陳來福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