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布了2020年度GDP數據,全年經濟增長2.3%。就此,記者采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2.3%的增長率?
顧清揚:剛剛過去的2020年,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遭受了不小的沖擊,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中國經濟能逆勢而上,實現正增長,實屬不易。
中國政府始終將人民的生命健康置于優先地位,傾全國之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了疫情。相比于其他國家,中國先一步步入了經濟複蘇軌道,制造業和基礎建設投資兩大領域率先恢複,接著是消費和服務業陸續複蘇,使經濟在2020年實現了V形複蘇,取得了GDP同比增長2.3%的好成績,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預計成爲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意味著,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三分之一,疫情沖擊後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不降反增,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記者: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除了疫情防控工作較爲成功外,還有哪些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
顧清揚:中國在2020年出色的表現,主要得益于政府實施了恰當有效的經濟政策,其中最大的亮點是較好地處理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發展經濟的關系。
首先,中國政府把抗擊疫情和保障民生列爲首位,在沒有過度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情況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複。中國正確地將控制疫情作爲經濟複蘇的前提,體現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只有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能保住經濟恢複的信心和動力,經濟的複蘇才會有堅實的基礎。中國政府很好地把握了這種至關重要的邏輯順序。
其次,中國始終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決策並有效地組織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政府推出了一整套以“六穩”“六保”爲核心的保民生惠企業的政策,配合以適度的宏觀刺激性政策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經濟複蘇計劃有序展開。
再次,中國政府雖然爲化解危機推出了許多短期應對措施,但依舊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長遠競爭力的提升上,比如大力改善營商環境,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爲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在疫情面前實現正增長的意義?
顧清揚:中國經濟快速複蘇,爲陷入嚴重衰退的世界經濟起到了支撐作用。
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定對支持全球抗擊疫情和保障基本經濟運轉作出了很大貢獻,爲世界經濟走出低谷增添了信心與動力。疫情期間,中國努力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支持其他國家穩定市場。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反彈,全球經濟複蘇將更加艱難,經濟形勢將更加脆弱。
其次,中國爲世界各國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提供了重要機遇。例如,中國通過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通過服貿會、進博會、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平台,與世界分享市場機遇。
再次,中國用實際行動表明,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爲世界各國創造更多需求。2020年,中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中國與歐洲、東盟以及“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都取得了曆史性突破。
記者:您可否展望一下中國2021年的經濟發展前景?
顧清揚: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從國際市場來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一系列自由貿易安排將有效增強中國同區域夥伴的一體化水平。中國的進出口和國際投資依然會保持較高增長。從中國國內市場看,隨著消費者信心回升,消費、服務業會成爲下一階段經濟複蘇的主要動力,制造業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增長趨勢。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綠色經濟將成爲重點領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8%左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駐新加坡記者 蔡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