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進了一座辦公樓的大廳,嘗試從站在不同角落的約20人中,尋找手機上聯系的賣家。一名男子叫了我的名字,示意我一起坐在沙發上展開交易。
這是一宗買賣加密貨幣的交易。更准確地說,是我要向他購買一枚以太幣(ethereum)。
當天下午,以太幣價格上探700美元。加上兌換率和對方抽取的費用,我需要支付近1000新元來購買這枚摸不著的代幣。我把電子錢包“地址”傳給了對方,等待他輸入及把以太幣傳給我。
“嗄,錢呢?”
“你還沒傳以太幣給我嗎?”
“還沒有。”
原來他只輸入地址。我從包裏拿出了一疊50元的鈔票交給對方,他點算後點擊屏幕展開交易。
大約20秒後,我電子錢包的以太幣數量增加一枚。這時間看起來相當短,可是當對方手中握著我交給他“白花花”的血汗錢,而加密貨幣還未進賬時,我確實是相當擔心。
畢竟,私下交易加密貨幣存在風險。上個月,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手機店老板帶了多達36萬5000元的現金,來到本地酒店客房和陌生人私下購買比特幣(bitcoin)時遭打槍。
其實,私下交易在本地大有市場,因爲投資者在線上平台買賣遇上重重困難,例如需要花幾天至幾周的時間才能成功申請賬戶。
另外,消費者通過彙款、信用卡或轉賬卡購買加密貨幣,有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或會遇上例如500元不等的交易數額頂限。
加密貨幣分分秒秒都會出現價格變化
對于分分秒秒都會出現價格變化的加密貨幣,長時間的等待會讓投資者錯失搭上這趟牛市快車的機會。因此,有些人選擇“雙倍”冒險,投資一個波動性極大的工具,並參與有可能涉及罪案的交易方式。
本地投資者可以通過專門促成私下交易的網站上載廣告,或是在通訊應用Telegram的群組等尋找交易對象。涉及的加密貨幣通常只有比特幣和以太幣,最低款額是上千元,最高額可能達到六或七位數。
記者觀察,有用戶在通訊群組說可脫售200枚比特幣。如果比特幣價值約9000美元的話,要購買全數就必須掏出180萬美元了。
私下交易的形式多樣化,有的是使用私下交易網站的保管賬戶。也有的是像交易二手貨一樣,面對面並以現金或銀行轉賬支付,或是以通訊應用交談後,利用網上銀行轉賬服務進行。
根據統計私下交易網站交易量的平台Coin Dance顯示,以新元進行比特幣的交易,在過去一個月達167萬元。今年1月是高峰期,數額爲623萬元。
不過,這不包括沒利用網站進行的交易。據了解,本地私下交易市場,每個月會促成至少總值500萬元的交易。
和我進行交易的賣家,從2014年開始私下交易。不願透露姓名的他接受訪問時說,他的客戶來自各行各業,也包括大叔大嫂和遊客。
他提到,加密貨幣去年底掀起熱潮,吸引不少對這玩意一知半解的人前來購買。
鑒于近期發生搶劫案,與陌生人面對面交易會安全嗎?他說:“這裏是公共場所,而且有電眼。如果你拿出武器的話,大家都看得見。”
他反而說,網上交易更加危險,當中可能是欺詐行爲。他說,自己曾遇到許多不法之徒,更被警方找上門,因此現在會經過多個審核方式確認對方身份。
他提到一個案例:一名20歲女子曾被“假警察”勒索,並提供了身份證照片、個人照、銀行戶頭與密碼等。讓不法之徒因此有機會利用這些照片冒充女子,打算與賣家進行4萬元交易。當他發現事有蹊跷時,要求更多照片確認,對方卻傳來利用電腦修圖的照片,他最終取消交易。“我後來聯系上這名受害者,並建議她報警備案。”
賣家說,至今應該有遇上將近50起類似詐騙案,但有不少“買家”在審核身份的過程中取消交易。他表示會和相熟的人分享這些案例。
我以爲從對方分享的貼士學習到如何防止詐騙,可開始籌備脫售這枚以太幣取回現金。
誰會料到,以太幣價格隔天大跌,如今還在慢慢回升,但還未回到700美元水平。看來我堤防騙子前,還得回到任由價格波動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