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熱門中學表示,除了提供獎學金等,校方也定期舉行活動和分享會,讓學生和家長能更了解學校提供的援助計劃。
熱門中學通過獎學金和學習營等形式與各鄰裏的小學生聯系,以吸引背景多元的學生,希望學生不會因經濟能力而卻步。
一些熱門中學反映,今年的新生來自更多的小學,校方會繼續加強推廣工作。
總理李顯龍早前在國會參與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提醒,學校要保持開放,不要成爲自我延續的封閉圈子。他以萊佛士書院爲例說,有家長反映,擔心孩子不能融入富裕學生的圈子,因此不爲孩子報讀。
根據萊佛士書院的資料,該校有53%學生住在政府組屋。過去幾年,平均每年有500名學生(占約13%)獲得教育部的自主學校助學金。部分領取自主學校助學金的學生也可獲得萊佛士書院獎學金,減輕增益活動等方面的開銷。
另外,萊院也針對各小學成績優異、接受經濟援助的小五小六學生頒發獎學金。除了領取1000元獎學金,這些學生會定期到萊院,在萊院學生指導下進行增益活動。
萊院校長楊國平受訪時說,他在獎學金頒發活動上與這些小學生的家長交流時,一些家長反映,他們擔心沒能力負擔學費,或孩子無法融入名校。
因此,他認爲有必要讓家長和學生知道學校有哪些援助計劃,不必爲教育費擔心。“今年4月,我們邀請小學的年級主任到學校,與60所小學的教師分享萊佛士書院獎學金等細節,希望通過教師傳達信息。”萊院舉辦的開放日也開放給所有學生和家長參加。
萊院探討通過領袖才能或品德直接收生
楊國平指出,該校今年的407名新生來自113所小學,這其實比往年的80至90所小學來得多,“是令人鼓舞的進展”。接下來,校方也探討讓學生通過領袖才能或品德申請直接收生計劃。
至于在籍學生,萊院通過各項活動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其他學生,例如邀請同屬校群的中學生與萊院學生體驗寄宿活動。
南洋女子中學校也到不同小學向學生和家長演講分享。此外,校方也和華社自助理事會合作,邀請受惠學生到南中參加學習營。南洋女中校長黃君穎說:“過去幾年,新生來源更多元,且數量呈上升趨勢。今年的新生來自102所小學。”
過去三年,南洋女中約10%學生獲得經濟方面的援助。黃君穎指出,校方會繼續推廣工作,同時讓不同背景的學生有共同交流的機會。以中二生的宿舍體驗計劃爲例,學生學習獨立生活,互相照顧。
華僑中學也同華助會合作,例如邀請華助會受惠學生到華中參加數學和科學營。華中受詢時指出,在籍學生來自134所小學,約15%獲自主學校助學金。近半數住在組屋。
華中校長彭俊豪說:“校方明白一些學生對華中不熟悉,因此每年書面聯系50多所小學,表示有意到學校進行分享。多數小學都歡迎,我們平均每年到45所小學做分享。在華中的開放日活動上,我們也在面向家長的分享會上保證,學校有各援助計劃支持有經濟需要的學生。有需要的學生也能申請資助來承擔海外交流和其他學校活動的費用等。”
萊佛士女子中學除了辦開放日活動,也到各小學向學生和家長做分享,並邀請小學代表與校長會面。
校長譚文思說:“我會講解學校的教育課程、支援與經濟援助計劃,希望小學代表能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報讀萊中。”
受訪學校都指出,會繼續通過課外活動和社區服務項目等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
80%學校學生背景平均
英華學校(自主)發言人說:“我們的學生都得加入一個制服團體,制服團體活動有助擴大學生的接觸面,讓他們走入社區,服務各階層。” 該校今年的新生來自86所小學,比2016年的71所多。
公教中學的學生來自全島80多所小學,校方也通過所有小學向小六生推廣開放日活動。
教育部受詢時指出,全國超過80%學校的學生背景相當平均,來自最高和最低社會經濟階層的學生各占至少5%。學生背景一般也與學校周圍的住宅區相對應。教育部致力于確保教育制度具包容性,讓各背景和能力的學生發揮潛能。同時,確保學校的收生保持開放。
在小學報名階段,每所小學在2B和2C階段保留共40個學額給那些與學校沒有直接關系的學生。從明年起,有附屬小學的中學須保留兩成學額給非附屬學校的學生。
學者:關鍵是提升整體教育素質
陳雅玲(51歲,家庭主婦)的兒子念小學時曾獲頒萊佛士書院獎學金,放學後到萊院學習。
她受訪時說,孩子有這樣的體驗挺好的,但最終報讀哪間中學得看他的能力和興趣。“如果他有能力讀名校,我會支持他,但也要讓他做好心理建設。在名校就讀競爭比較大,他要肯努力,不怕被比較。
“我們這些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也要考慮是否負擔得起教育開銷,學校有哪些援助等。”
她這名排行老二的兒子目前在另一所中學念中一。長子之前則通過直接收生計劃,在新加坡科技中學念中三。她說,長子對科技感興趣,他就讀的小學推薦他通過直接收生計劃報讀。她慶幸兒子能領取自主學校助學金,教育費還不成問題。
對教育經濟學有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師佘教鍾博士認爲,讓名校保持開放,其中方式是允許這些學校能憑成績以外的才藝錄取較多學生,以顯示對多元才能的重視。
但他提醒說,如果相信每所學校是好學校的理念,其實不必太執著于吸引更多弱勢背景的學生進入頂尖學校。關鍵是如何在各層面幫助這些學生追上其他學生,提升整體的教育素質,爲他們提供有利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