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貧富懸殊現象一直存在,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如此。
目前全國12所自主學校,每月學費介于250新元至450新元,新加坡體育學校的每月學費更高達475元至675元之間。
此外還有介于20元至50元的每月雜費,聖約瑟書院的每月雜費更高達50元至100元。換句話說,孩子要就讀自主學校(中學),家長每年要准備掏個三、五千元學費出來。
相比下,政府中學的每月學費爲5元,雜費最多20元;自治中學每月學費介于3元至18元,雜費約10元。
差太多了。
盡管如此,家長哪怕自己更辛苦地賺錢省錢過日子,也依然前仆後繼地希望把孩子送進幾乎可稱爲“貴族學校”的自主學校,爲的,就是這些自主學校的名氣,以及它們只收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學生的保證,以及隨之而來的地位象征。
至于成績好,但家境不好的孩子,抱歉了,只有安分地念家裏可負擔得起的政府中學。家境真的不好的,倒是可以申請助學金或獎學金,最可憐的莫過于夾心層,既不符合助學金申請資格,要每年擠出多幾千塊錢又要命,結果不是忍痛報讀政府中學,就是硬硬送入自主學校後,每天在經濟壓力下過活。
自主學校的存在本身就不平等
《聯合早報》日前一篇《不讓經濟能力阻礙入學,熱門中學通過獎學金等擴大收生源》,就對此現象做了報道。
文章中的“熱門中學”,就是上述提及的自主學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名校”,爲了“政治正確”,而含蓄地稱爲熱門中學(本文以下皆以“名校”稱之)。
受訪的名校發言人,包括萊佛士書院、南洋女子中學校、華僑中學、英華學校(自主)和公教中學,都宣稱學校毫無保留地支持廣納各背景學生,包括鄰裏小學畢業的學生,進入他們所屬的名校就讀。因此,除了提供獎學金,名校也定期舉辦活動、分享會、學習營,讓家長更有信心學校可以爲他們提供足夠協助。
李顯龍總理在國會曾提及,有家長擔心孩子無法融入富裕學生的圈子(他以萊佛士書院爲例),而選擇不爲孩子報讀,因而強調我國學校必須保持開放,不要成爲自我延續的封閉圈子。
教育部也聲稱,一直致力于確保我國教育制度具備包容性,能讓各背景和能力的學生發揮所長,同時也確保學校收生保持開放。好了,官方的說法,大家都清楚了。一貫的“我們一定會講求公平公正平等”的調調,也屢見不鮮,並且在意料之內。
但事實呢?打從教育部確立了自主學校制度,就已經開始了不公平教育政策。
每年學費相差好幾千元,中學起跑點上,就先分出階級。有教無類,根本只是個假象。即使政府、教育部、名校本身再怎麽不承認,也無法掩蓋這些名校就是窮人讀不起,或者夾心層要算盤算盡才考慮讀得起的貴族學校。而且,還間接或直接地在貴族學校和成績排名榜前的學校之間,畫上了眼睛再不好,都會看得清清楚楚的等號。
如今再來強調要名校采取更開放態度,推出更多花樣來“輔助”讀不起的學生,說實在的,根本就是先制造了大問題,再來嘗試改善問題的本末倒置做法。就像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和生活費用,再來給你補貼,是一樣的。
名校的老師教學比較厲害?
爲什麽人人都爭相報讀名校?爲什麽名校的成績會比較好?
是名校的老師比較厲害?但我國的教師,都須經過教育部認可,修讀過教育學院的相應課程之後才能執教,那,爲什麽會出現偏差?
也有說因爲自主學校有權聘請非教育部認證過的教師,師資來源更廣泛,如果是這樣,那就更可笑了,那豈不表示教育學院畢業的教師,反而是素質比較差的嗎?
當然,不限于教師,任何行業裏,都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但我們假設教師群裏,可以分成表現較好和較不好(其實不用假設啦,一定會這樣分的),如果“較好”的老師都集中在名校,而相對表現比較一般的老師,則平均被分配到政府中學,這樣不平等的情況,又該作何解釋?這是教育部須要處理的問題。
收生截分點是另一關鍵
教師素質以外,名校之所以“高人一等”,另一關鍵則在于收生。我們都知道,小學離校考試的總分底限,目前是用來衡量一所中學的好壞標准。盡管教育部一直呼籲去除學校排名,但各中學報讀截分點(cut-off point)一直存在的話,排名現象根本就不會消失。而且很明顯的,這個非正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永遠是那幾所名校。
名校截分點越高,就會接受成績越好的學生;而成績好的學生越報讀名校,就會讓名校的截分點居高不下。這是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並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是惡性循環(你要說是良性就隨你)。
要解決這個分布不均的問題不難,只要名校願意下調他們的收生截分點。問題是,他們肯嗎?
當然,教育部也可以介入,比如從明年起,教育部就規定所有有附屬小學的中學,得保留兩成學額給非附屬學校的學生,以落實學校必須開放收生的政策。那,不如要名校也保留兩成學額,給截分點不達標但差距在20%以內的學生如何?這樣,不是更能體現均等教育制度的精神?
其實,說到底,是政府一直強調“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的理念造成的思想偏差。如果“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那爲何還有名校,或媒體報道的“熱門學校”的分別和存在?如果“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那名校根本就無須搞這麽多名堂,來顯示他們有教無類,可以廣納各階層背景的學生,因爲“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啊,那學生就讀哪間學校,又有什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