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錦囊
面對超高的回報率,如果心動了,就該好好想想自己是否容易成爲投資騙局的待宰羔羊。遇到令人心動的投資機會,最好多問、多了解,多方調查公司管理層的背景。若不確定,可循官方途徑加以求證其虛實。
最近本地又有一起假冒名人的投資騙局。不懷好意者在Instagram冒用本地藝人向雲之名開了一個賬戶,宣稱有途徑能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同投資。投資者只要付出1500元至1萬5000元,即可獲得多達45萬元的超高回報。
近300倍的回報,心動嗎?如果心動了,就該好好想想自己是否容易成爲投資騙局的待宰羔羊。
8月初,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針對議員王鼎昆的詢問提出書面回應時指出,過去三年,警方接獲有關投資騙局的投報由200起增加至400起,整整提高了一倍。
與此同時,商業事務局(CAD)起訴了涉及14起投資騙局的30人。
從數字上來看,民衆報案和最終被起訴之間有極大落差。尚穆根解釋,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的投資騙局是由海外犯罪集團所操控。
利用社交媒體設局
犯罪集團透過線上投資平台提供外彙、股票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利用網絡廣告、電郵、不明電話和信息等方式宣傳。很多時候,這些犯罪集團要求受害者將錢彙入海外銀行賬戶,導致警方追查困難。
不只犯罪集團,一些心懷不軌者也可能設局誘騙投資者。
今年3月,一名29歲男子被控上我國法庭。這名男子自稱是投資顧問,他在面簿(Facebook)發文說,任何人只要拿出2000元,三個月內就能連本帶利取回4000元。
多名受害人向警方報案,指他們通過銀行轉賬支付投資款項給被告後,再也沒有下文,無法與被告取得聯系。
調查顯示,被告可能涉及至少40起同類騙案,涉案款項相信超過60萬元。
在全國罪案防範理事會的反詐騙網站scamalert.sg上,有人匿名指出,透過微信(WeChat)認識了一名交易員。
該名交易員說服他,可以在一個月內獲得一至兩倍的投資回報。這名匿名者說,他彙了8萬5000元給對方之後,那名交易員就“消失”了。
假設這匿名者提供的資料屬實,那名交易員來自一家香港的投資公司,專門進行黃金交易。
犯罪集團透過線上投資平台提供外彙、股票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利用網絡廣告、電郵、不明電話和信息等方式宣傳。很多時候,這些犯罪集團要求受害者將錢彙入海外銀行賬戶,導致警方追查困難。
哪些投資可能有陷阱?
全國財務教育計劃“存錢有方,理財有道”(MoneySENSE)提醒,市場上有不少不受監管單位規範的投資計劃及交易平台,投資者宜謹慎。這些計劃及平台的運作方式包括:
一、首次代幣發行(ICO)、數碼代幣(digital token),以及虛擬貨幣
基本上,虛擬貨幣及其衍生品不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管制。
可是,今年5月,金管局指示一家公司停止在本地的首次代幣發行。金管局當時發出的文告說,經審核後發現,持有該公司發行的代幣等同持有公司股權,必須受證券期貨法令規範。
該公司計劃發行代幣時也未向金管局呈交招股書,違反了證券期貨法令。
那一次,金管局同時警告本地八家數碼代幣交易平台,在未經批准前不可處理等同證券或期貨的代幣交易,直到獲得當局批准成爲核准交易所或認可市場運營商(recognised market operators)。
該局已于去年11月發布《數碼代幣發行指引》,就哪些發行活動受證券期貨法監管,作出明確定義。
投資虛擬貨幣和數碼代幣的風險另有:無法確認線上或海外交易平台是否合法、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不足、價格波動極大、可能涉及洗黑錢或成爲資助恐怖分子的資金等。
二、二元期權(binary options)
二元期權是一種衍生金融産品合同,主要以股票、商品、外彙及利率等金融産品爲參照,投資者預測這些産品在合約到期時,價格低于或高于某一水平。投資者如果預測准確,就能獲得指定回報;預測錯誤,可能血本無歸。
這類期權的有效期限通常很短,從幾分鍾到幾個月內不等。
一些不受管制的平台交易商往往使用誇張的宣傳字眼,例如“零風險交易”“交易額只要1元”“每次交易可獲得500%盈利”等吸引投資者。
商業事務局于2016年底透露,當局接獲30多起投資二元期權燒到手的案件,受害投資者的損失額超過100萬元。
一些受害者也發現,他們向平台交易商提供信用卡或借記卡資料後,賬戶竟出現未經批准的提款。
三、各種快速致富投資課程
如果投資者在各種網絡平台或媒體上看見有關如何快速致富的課程正在招生,即使心動了,最好先按兵不動。
一般上,這類課程宣稱有所謂的秘笈可以協助投資者獲得穩定的高回報。投資者只要花一筆錢參加課程,或投資購買一些交易軟件,或登記注冊以便可以收到某投資大師的投資動向,那麽就可以安枕無憂,日日發財。
天下哪有如此便宜之事?如果有所懷疑,投資者可上各種官方網站查詢。
自保三招:詢問 調查 證實
甘文喜(Kenneth Kam)和他所創的Kenn Organisation今年5月起,被金管局列入投資者須警惕名單(Investor Alert List,簡稱IAL)。
Kenneth Kam在他的個人網頁上自稱是一名具有20年投資經驗的外彙交易員,並提供投資外彙的教育課程。
根據金管局記錄,Kenneth Kam及Kenn Organisation不具有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活動的准許。
盡管被列入名單不等于觸犯條規,不過,金管局提醒,名單上的個人或機構經常令外界誤以爲他們所從事的活動是獲得金管局批准的,事實不然。
除了IAL名單,投資者在接觸到不熟悉的單位時,也可上金管局的金融機構工商名錄(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rectory)查詢,名錄上有金管局核准的機構以及各家機構可從事的活動。
同樣地,遇到陌生的金融經紀,可查詢金管局的經紀注冊名單 (Register of Representatives)。
總而言之,遇到令人心動的投資機會,最好多問、多了解,多方調查公司管理層的背景。
若不確定,可循官方途徑求證其虛實。